西方哲學大二論文(2)
西方哲學大二論文篇二
重新勘定西方哲學地圖
20世紀下半葉西方哲學發(fā)生了“第二次革命”,改變了西方哲學的現(xiàn)有版圖。用哲學拓撲學的方法去,會使我們看到西方哲學變化的內在特質,即哲學是一種對思想形式的超驗研究。新版西方哲學地圖具有三個特征:以問題為中心,超越了國家和流派的分野;以對話為前提,尋求相互交流和理解;以綜合為基點,強調多元化和相對性。
[關鍵詞]哲學拓撲學;西方哲學;形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07)03-0042-07
江 怡(1961—),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分析哲學、語言哲學、英美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比較研究。(北京 100732)
2000年,美國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時間地圖》,它講的是以不同國別、不同地區(qū)的人對時間的不同理解來把握人類對時間的認識,它那里的“時間”是一個物理概念。我們這里借用“地圖”的概念,是要說明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我們如何來反觀西方哲學發(fā)展的一個總體概貌。這對于我們深入了解西方哲學每一個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思潮,乃至不同哲學家的觀點,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就是對于西方哲學我們怎么來看待和把握,以及對它們歷史的回顧和未來的展望。
一、的原因
既然是重新勘定,那就應該要有重新勘定的理由。我們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來自哲學自身的內在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以來,整個西方哲學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變化,我把它叫做“第二次革命”,或者叫“靜悄悄的革命”。“第二次革命”這個詞不是我的創(chuàng)造,美國有一個哲學家的一本書就叫做《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是相對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暗谝淮胃锩敝傅氖?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中發(fā)生的一次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說是天翻地覆的,我們今天把它看作是“哥白尼式的革命”,西方哲學從古典哲學發(fā)展為現(xiàn)代哲學?!暗谝淮胃锩彼鶐淼淖兓且环N徹底的、革命性的變化,而“第二次革命”所帶來的變化是一種漸進的、逐步的變化。為什么說“第二次革命”是漸進的?因為它并不是對“第一次革命”所帶來的結果的推翻,相反地,它是在原有革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革命的成果,是對“第一次革命”的繼承和發(fā)展。由于有了“第二次革命”,所以我們需要。
第二個原因跟社會、時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即外在因素所導致的哲學分支學科的變化。哲學從來都離不開時代的發(fā)展,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曾經(jīng)不斷地強調“哲學是時代的精華”。20世紀 70年代以后,科學技術取得一些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這些發(fā)展使得哲學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使得哲學學科的分支發(fā)生了一些分裂,傳統(tǒng)的一些學科逐漸被一些新的學科所取代,比如說傳統(tǒng)倫理學發(fā)展成為應用倫理學,科技哲學的出現(xiàn),等等。由于這些新的哲學分支學科的出現(xiàn),所以我們需要。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對西方哲學的認識也發(fā)生了變化,這是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問題了。我們對西方哲學的看法不再固守于原有的“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塊的區(qū)分,今天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這樣嚴格的區(qū)分了,比如“實用主義”到底是“人本主義”還是“科學主義”?這就是說,現(xiàn)在很難嚴格地以原有的那種模式來套用現(xiàn)在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情況了,所以這也是我們需要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原因對于我們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了解西方哲學的現(xiàn)狀更有幫助。
二、的方法
的工作,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的基礎上的,不是我們認為西方哲學是什么樣的它就是什么樣的。既然要,那么就應該有一個的方法。這里我提出來一個方法,就是哲學拓撲學,這個方法并不是我首創(chuàng)的,這里只是拿過來應用。
哲學拓撲學給我們提供的基本理念是在斷裂中尋求連續(xù)性,通過不同的變化來尋找變化中那個不變的主線。拓撲學最早出現(xiàn)在對圖形變化的研究中。我們把拓撲學引進來分析西方哲學發(fā)展歷程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在西方的整個哲學發(fā)展史上,也有一個拓撲學的變化歷程。這個所謂拓撲學的變化歷程實際上指明了,在西方2000多年的哲學發(fā)展史中,各種哲學理論觀點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是核心的思想?yún)s是一貫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拓撲學引入到哲學領域里來,以一種哲學拓撲學的角度來分析挖掘西方哲學非常重要的內容。
與西方哲學家不同,我們研究西方哲學的時候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不是西方文化背景當中的那個研究者,我們的長處在于能夠看出身在其中的那些研究者或西方哲學家不能看到或難于看到的一些內容。但另一方面也有局限,就是說,我們很難真正介入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學之中。我有一個觀點認為,各種不同的哲學以及各種不同的文化之間都是沒有真正的可通性的,它們之間只有可比性。所謂不可通性是指一種哲學理念誕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當中。我們總是把哲學看作是一種時代的精華和文化的概括、總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種哲學的理念總是與培養(yǎng)出這種文化的基礎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要了解一種哲學其實主要還是要了解一種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如何進行交流和溝通以達到相互的理解,這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哲學是很難相通的,但又是可以交流的。我們可以比較,但是很難做到把兩種不同的哲學觀念聯(lián)系起來,認為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東西,這的確非常困難,這是文化的特征使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了解西方哲學的時候,有旁觀者的優(yōu)勢,但也有我們的劣勢。中國哲學家在研究西方哲學的時候,最大的障礙就是要擺脫中國文化自身對研究者的影響。我們在研究西方哲學的時候,最大的工作就是使得我們的研究盡量多地接近西方的話語。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與西方的交流過程中,我們總是要介入到西方的話語當中去,總是力圖把自己置身于這種文化背景中,從中發(fā)現(xiàn)或挖掘出在我們看來最有價值的內容,這是我們研究西方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的路徑。
哲學拓撲學的概念其實也是西方哲學家最早提出來的。有一個法裔的英國哲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jīng)提出哲學拓撲學,但他僅僅把它看成一種方法論,力圖作為研究英美哲學和歐洲大陸哲學之比較的一種方法。但在我看來,哲學拓撲學可以被看作是理解西方哲學的一種路徑,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哲學拓撲學這個角度來把握西方哲學。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學,不會被西方哲學表面的復雜的變化所迷惑。我們可以更多地通過對變化的分析來挖掘它內在的內容,這是確立哲學拓撲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研究的根據(jù)所在。
同時,哲學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就是追求內在特質,而不是外在因素。的確,哲學的變化是和時代的變化相關的,我們常說一個時代的哲學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反映。其實,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程已經(jīng)向我們表明,思想
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一個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與這個時代所出現(xiàn)的哲學往往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當我們說到哲學是一個時代精華的時候,是從結果來判斷的,而不是從原因上來分析。哲學的產(chǎn)生在于思想本身的連續(xù)性,哲學關注的是人類思想本身的發(fā)展過程,它是與人的理性思維有著密切關系的。所以,只有在涉及到人的理性思維能力、人的理性活動規(guī)律等等這樣一些最重要的問題的時候,哲學才顯示出了它的重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的哲學才具有超越性。哲學是和人有關的科學,這里的“人”是指一般的人、類的人,它不是某一具體時代的人。所以,哲學存在的根據(jù),恰恰就是人類存在的根據(jù),即人類只要存在,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哲學終結的說法,恰恰是哲學家們對哲學性質的重新反思,而不是真正地消亡哲學或消解哲學,從某種意義上看,它是重建哲學。
三、對西方哲學性質的重新認識
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觀點,從消極的意義上說,哲學是人類理智上的疾病,這種疾病是伴隨人類始終的,體現(xiàn)為人們語言的錯誤使用,也就是說人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沒有真正按照我們日常語言的方式來使用它。哲學的工作就是與語言展開斗爭,所以,整個20世紀的西方哲學都是與語言開戰(zhàn)的哲學。這個抗爭是和維特根斯坦有關的,因為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初開創(chuàng)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就是跟語言抗爭。今天我們把它叫做“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場革命的特征就是哲學中所說的“語言的轉向”。哲學不是關注人的物理部分、生理部分,更不是人的心理部分,因為這些跟人的部分相關的學科早就紛紛離開了哲學,哲學僅僅關注人的理性能力。我不認為有“人學”存在,哲學僅僅關注人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某一方面,它不是也不可能關注人的所有方面。否則,這個哲學就回到古希臘了,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問了??茖W發(fā)展到今天,借用尼采的話說:科學每進一步,哲學就宣告一次失敗。用恩格斯的話說:隨著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哲學逐漸讓渡了自己的地盤。隨著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當心理學也被科學家們看作一種可以用實證的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學問的時候,哲學只剩下最后的唯一的一塊領地了,那就是邏輯,還有辯證法。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的理性能力,而人類理性是要通過邏輯的方式得到展現(xiàn)的。所以,邏輯學成為哲學的核心。
羅素說過“邏輯是哲學的本質”。哲學上講的邏輯是人類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當然這里要嚴格界定什么叫“思維”。哲學上講的人類思維的規(guī)律,講的是思維的結構,而不是思維的過程,這不和心理學發(fā)生沖突,因為心理學也是研究人類思維規(guī)律的。邏輯是存在于語言中的,是存在于句子中的,是存在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判斷推理過程當中的。所以,歐洲大陸哲學也是講邏輯的,日常語言上的邏輯和哲學的邏輯是不同的。哲學不是脫離某一個人、脫離人類的,哲學家的工作恰恰就是要分析我們每個人所能理解的說話方式。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本身不是脫離人的話語的,相反,它恰恰是跟每個人的話語相關的。歐洲大陸哲學和英美哲學之間的區(qū)別在于:英美哲學家更關注的是我們每個人日常說話背后所隱含的邏輯形式是什么,并把它提取出來,來告訴你我們說話是按照這種形式說話的,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式。我們研究科學就是把我們看到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分類整理,最后歸納出規(guī)律來,這個規(guī)律就是隱藏在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東西,然后運用這些規(guī)律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自然界沒有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英美哲學家的思路是科學家的思路。歐洲大陸哲學家更注重過程,他們考慮的是人類是如何來使用這種語言的,不追問語言背后的邏輯和規(guī)律。人類是怎樣來使用這種語言的以及這樣的語言會給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這是歐洲大陸哲學家關注的問題。為什么語言會成為存在之家,這里所講的語言不是英美哲學家所理解的語言,不是邏輯意義上的語言,這種語言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語言、存在論意義上的語言,是對人的存在的一種規(guī)定性。這里的存在是存在者的那個存在,這樣的語言是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即人類的存在是通過語言來展現(xiàn)出來的,人是活在語言中的,因為人是語言的動物,我們離不開語言。我們所講的人生活在語言中,不是某個人某時某地一直在運用語言,而是說,人類的存在是與語言的存在密不可分的,語言是存在的家。英美哲學家關注的是結果。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揭示給我們的就是一個邏輯的世界,而我們理解邏輯就是理解了語言。我們通過語言來把握邏輯的過程,也就是通過語言來把握思想的過程。由此我們能夠知道思想的發(fā)展過程與思想本身的規(guī)定性有關。
所以我們說,把握哲學的發(fā)展是個內在的過程,不是外在的過程。思想的規(guī)律(任何思想都有自身的規(guī)律)不是一個完全取決于外在因素、社會因素的東西。哲學追求的是一種思想的內在性,思想邏輯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共享的東西。我這里一直使用“東西”這個詞,沒有使用“內容”這個詞。當我們說“內容”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所指的對象。內容總是與對象相關的。作為一種無時間性的、客觀的、能夠為人所掌握的思想,如果它限于所指對象的內容的話,那么這種思想就具有了時間性。換句話說,當我們談及哲學上的語言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它的內容嗎?不是,我們關注的是它的形式。所以,哲學是一個形式問題,哲學關乎的是思想的形式。
哲學就是思想,在英美和歐洲大陸都可以找到證明。我們談邏輯,談的就是它的邏輯形式,而不是運用邏輯所表達的內容。因為只有剝離內容之后,這個形式才具有抽象性。哲學是所有學科中最抽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東西。在黑格爾時代,哲學被視為科學的科學;康德把形而上學作為未來的科學來建立。這里的抽象性,并不關心所謂的對象,這里的對象是指我們通常理解的經(jīng)驗的對象。但哲學上講的對象化,就是指客觀的東西,而客觀的就是邏輯的東西,因為只有邏輯的東西才能夠提供超越了具體經(jīng)驗
對象的思想。 哲學討論的是最一般、最普遍的東西,它不可能與內容相關,而只是關注形式,這個形式是思想的形式。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要建立一種符號哲學,他稱之為形式哲學。這樣的哲學是建立在觀念(IDEA)的基礎之上。IDEA這個詞來自柏拉圖,這個詞的意義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帶有 心理學意義上的觀念,它的意思是形式,所以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陳康先生就把IDEA翻譯成“相”,就是形式,把柏拉圖的觀念論翻譯成“相論”。我們今天理解這個概念的背景是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因為德國古典哲學已經(jīng)把IDEALISM轉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從德國古典哲學轉譯過程中借用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整個哲學背景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背景。我們和港臺所接受的哲學觀念完全不一樣,他們覺得很奇怪,不明白為什么IDEALISM(觀念論)和MATERIALSIM(唯物論)是相對的,他們接受的是源于古希臘的傳統(tǒng)理解,而我們接受的是斷代的、從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理解。這也就給我們解釋了,在理解哲學的時候,如果從內容上理解,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把握哲學,只有通過形式去理解哲學,才能知道哲學具有超越性,即哲學是具有超驗性的。
四、哲學與科學和 經(jīng)驗的關系
其實,每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都要考慮一些哲學問題,這樣的哲學問題是些什么問題呢?就是跟你當下的吃穿住行等等具體事情無關的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從哪兒來?這些是與生活無關的。我們都會思考這些問題,思考一些與當下無關的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總是不斷地在思考,思考一些超過當下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有哲學。哲學家只是把大家不太注意的哲學問題、哲學現(xiàn)象加以概括歸納,提升為哲學的對象來進行研究。正是把人的理智活動本身作為對象的這樣的研究,使得我們對人的理性活動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我們不是盲目地理解,盲目地使用邏輯和理性活動;相反,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更好地使用理性活動。
科學的 發(fā)展日新月異,而哲學則在原地踏步。如今我們仍然在讀亞里士多德、康德,并將其作為經(jīng)典來對待。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科學是關乎對象的,人類對對象的探索是無窮盡的。人對對象的認識,就代表人的進步。技術是人的自然能力的外在化,是人的能力的延伸。但是哲學不同,它關乎的是人的理性本身。兩千多年來,人除了自然狀態(tài)即機體功能發(fā)生變化,人的理性能力經(jīng)過這么長時間并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這就 可以說明哲學為何保持原樣。認為哲學沒有進步的看法,是在以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哲學,這是不恰當?shù)?。因為哲學中并不存在所謂的“進步”,我們不能說哪個哲學比哪個哲學更進步。就是說,哲學是不能用進步來衡量的,哲學的發(fā)展中僅僅存在變化或革命。哲學的這種發(fā)展,僅僅在于我們如何用更多的層次和方法來揭示思想、揭示人的理性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哲學不在于進步,而在于變化。哲學要變化,要革新。
哲學的變化、革新有時與科學的進步是反向的??茖W每進一步,哲學則退后一步,哲學在不斷地讓出自己的地盤。康德早就預見到了,純粹理性如果觸及經(jīng)驗世界的話,就會得到二律背反的結論。因此,在進行哲學研究時,不能用純粹理性去探究“物自體”。其實,康德揭示的是這樣一個道理:世界的存在是什么樣子與哲學研究是沒有關系的。哲學更關注的是,知識的獲得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它只是給出一個條件,給出一種可能性,即獲得知識的條件,獲得知識的可能性??档乱呀?jīng)將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很清楚地確定下來了。哲學起始于古希臘,可作為哲學學科是在康德那里完成的。這樣看來,休謨、笛卡爾等(在康德之前)都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康德意義上的哲學家,他們僅僅對人類理性能力本身做出了一些思考,但是他們沒有把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從康德開始,哲學才作為一門學科出現(xiàn)了。康德之后,不可能再出現(xiàn)亞里士多德式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了。
哲學是超驗的,它關注的主要是形式和條件。這時,哲學才真正和科學分開了。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和科學是一家;在牛頓時代,自然科學還是被置于哲學的框架之中的;在康德那里,哲學真正成為一門學科,獨立于其他的學科。只有一種東西與哲學相對應,那就是有關信仰的學問。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但是科學不是信仰,科學是一種假說,不是一種信仰。所謂的科學真理,就是被證實的假說,科學是一個假說的體系。哲學是與信仰相對應的,信仰是廣義的宗教即“我相信”。你可以相信任何東西,相信是你的自由。哲學不是要相信,哲學是要論證。哲學的論證就是辨明,就是要證明某個東西為某個東西,提出根據(jù)來。而信仰問題就是接受的問題,因為信仰只能接受,不要論證。所謂對信仰的論證,只是為了支持這種信仰所做的理論說明。哲學的特征是論證,而對信仰而言,則不存在真正的論證。
同時,哲學也是批判的。在西方,大學第一年的“通識 教育”(Liberal Arts)中,哲學課程通常被叫做批判性思考。其含義包括兩個方面,即哲學是能夠經(jīng)受批判的和哲學是必須批判其他東西的。批判和拷問,這些都是中性的詞,在西方就是考察的意思。哲學就是要考察思想和理性活動是否恰當。批判性思考就是要論證和辨明,通過 語言、通過語言中邏輯的使用。只有掌握了這一點,才能明白哲學家們都在做什么。
哲學家是具有獨立思想的人,不能趨炎附勢,也不可能趨炎附勢。海德格爾與納粹的短短幾個月的聯(lián)姻造成了他哲學上的敗筆,他與納粹的關系說不清道不明,已經(jīng)被作為一個污點來談論。而真正的哲學家采取的是超然的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種不合作意味著不按照設定的思路來思考問題,甚至以其他的方式來論證已有的思維方式的錯誤。一個寬容的 社會應該允許這種人存在。不合作和對立是兩個概念。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薩特也采取了,羅素也是。他們帶有現(xiàn)實關懷,他們還投身于現(xiàn)實中,比如他們的小說劇本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薩特去世時很多的民眾去為他送行。薩特的為人與去世時的場面說明了這個社會是一個寬容的社會,當然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民眾對當局的不滿。羅素也是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他在美國很不得意,在英國也是,經(jīng)常蹲監(jiān)獄。更多的哲學家脫離現(xiàn)實,如康德,還有些人低調處理與社會的關系。當然,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在于,真正的哲學家總是在考慮自己的思想活動,其思考的結果本身與經(jīng)驗世界本身是沒有關
系的。這些都是哲學拓撲學,也就是哲學的基本概念,或者說,我是在以拓撲學來解說哲學。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西方哲學,我們就很容易看出西方哲學的變化。
五、重新勘定后的西方哲學地圖
我們現(xiàn)在哲學專業(yè)的人一般認為,20世紀前期和中葉的西方哲學大體上是按照“人本主義”、“科學主義”這兩大塊來劃分的;在整個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線索中,西方哲學經(jīng)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古希臘階段、中世紀階段、近代哲學階段(又包括古典哲學等等)、當代哲學階段。其實這種板塊式的劃分是很成問題的。這種板塊式的研究的好處是可以切入每一個哲學家進行研究,但是,它恰恰缺少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某一個哲學家跟前后不同哲學家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任何一個哲學家的思想的產(chǎn)生都不會是孤立的,如果沒有前人的思想做鋪墊,他的思想就不會對后人的思想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事實上,不同哲學家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更為重要。所以,以拓撲學的觀點來看待整個西方哲學,有助于我們理解它不是一個從古代哲學、近代哲學到當代哲學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的羅列。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說明西方哲學: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西方哲學舊版地圖的大致情況。中國哲學家對西方哲學是從兩方面來理解的,一是把傳統(tǒng)哲學理解為理性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的對立。所謂傳統(tǒng)哲學,就是19世紀末以前的哲學。古希臘一直到19世紀,也就是兩千多年的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理性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交錯發(fā)展的過程。當然,理性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還側重于近代哲學以后,因為近代哲學以前經(jīng)過了古希臘和漫長的中世紀。我們把中世紀稱作黑暗的時期,因為宗教特別是____在中世紀占主導地位。文藝復興的開始,是整個西方哲學重新張揚自己理性精神的過程,理性精神是在重新發(fā)現(xiàn)古希臘哲學思想傳統(tǒng)的前提下展開的。所以,我們把中世紀的哲學又稱作歷史的斷代,是指這段歷史突然停止,整個成為一個空白。這段時期可以說哲學和科學幾乎沒有任何的前進和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藝復興是復興了古希臘的精神,跳過中世紀這段歷史回到古希臘。但那個時代的人已經(jīng)變化了,人類社會發(fā)生了變化,社會的變化導致了人們的思想狀態(tài)、認識活動也發(fā)生了變化,所有這些變化導致了近代哲學的產(chǎn)生。近代哲學不是簡單地出自古希臘,在某種意義上近代哲學所面臨的是古希臘哲學所沒有的,就是關于人類的認識來源問題。古希臘哲學家關注更多的是世界存在的問題,而近代哲學關注的是認識來源的問題,如:我們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我們的認識活動是怎么形成的?認識的規(guī)律又是怎樣的?換句話說,由于當時的人類對認識的來源和過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推動了科學認識的發(fā)展,所以,這兩者是同步的。理性主義的傳統(tǒng)與經(jīng)驗主義的傳統(tǒng)的重要區(qū)別是:經(jīng)驗主義強調人們的知識與認識起源于經(jīng)驗并且都決定于經(jīng)驗,這兩者是同步的;但是理性主義(狹義)即:唯理論,它認為理性能力是人類的天賦。這樣的理性主義開始于笛卡爾,經(jīng)驗主義的開端是培根,培根和笛卡爾分別開啟了整個近代哲學的先河。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直接影響了后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路線:笛卡爾的哲學對當今歐洲大陸哲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而培根的哲學對英美哲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是中國哲學家的分析。到20世紀初,我們開始關注當時的西方哲學,就是實用主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以及實證主義等。我們對西方哲學的了解往往是先接觸到西方最新的東西,然后回溯它的歷史根源,然后尋找這個哲學是怎么來的,這是對傳統(tǒng)哲學的認識。
其次,在西方哲學家看來,作為學科的哲學大體上包含了這樣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叫本體論或形而上學,這部分研究的是關于世界存在的學問;第二部分是認識論,這是關于人類的認識活動規(guī)律的學問;第三部分叫方法論或邏輯學,關于人類理性推理方法的學問;第四部分叫社會和價值哲學,包括倫理學、美學,這是與人在社會中生活的意義有關的學問。這是西方哲學家對西方哲學的認識,現(xiàn)在中國哲學家在建構中國哲學的時候,也是按照西方的哲學框架建構的。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都是按照西方的框架來構建的。西方哲學家把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分為四個部分: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當代哲學(亦稱黑格爾以后的哲學)。
最后,現(xiàn)在的新版西方 哲學地圖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以問題為中心,超越國家和流派的分野。這一點是比較明顯的,現(xiàn)在我們很難說某個哲學家他的思想是大陸的還是英美的,只有問題是實在的。整個西方20世紀的哲學家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是什么?這就是對 語言的關注。我們在分析哲學概念的發(fā)生、演變過程當中,要關注的就是哲學家們所留給我們的文字、著作。我們所要分析的不是我們對這著作的聯(lián)想,而是這些著作所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我們不可能再去找這些哲學家面對面地對話了,現(xiàn)在我們同他們對話的唯一的對象就是這些著作本身。實際上,著作體現(xiàn)的就是哲學家的思想、觀念。整個20世紀哲學就定格在如何以清楚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思想,哲學史上的哲學家是不關心這個問題的。
第二,以對話為前提,尋求相互交流和理解。著書其實也是對話,交流和理解是哲學的關鍵詞。不同的 文化共同體之間如何才能達成一致?如果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真理,我們就不能各行其是,因為我們都處在一個 社會當中,或者說我們都處在一個世界當中。對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為了達到相互理解,這樣的對話才是有意義的。我們中國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華文化是包容的,仁愛是無條件的;而歐美文化是十分功利的,沒有用就要被社會所淘汰。但中國文化講“禮”,有“禮”首先就要有階級。所以不同文化之間要交流,然后理解,交流理解的基礎就是哲學。
第三,就是以綜合為基點,強調多元化和相對性。這也是當代西方哲學的突出特點,這種多元化或綜合更多地表現(xiàn)為,西方哲學已經(jīng)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不再僅僅是對哲學學科幾大領域或哲學史的研究了,他們開始關注二級學科的研究,比如 應用哲學,就是我們常說的“二階哲學”領域。
新版西方哲學地圖主要內容有:第一方面,哲學地位發(fā)生重大變化。關于哲學地位的變化,在西方哲學是作為一門思想史的一部分出現(xiàn)的,當代哲學卻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嚴峻挑戰(zhàn)。以往的哲學被看作是科學之科學,但后現(xiàn)代的哲學不再具有這樣的地位了。哲學在所有學科中的地位也下降了,我們找不到有體系的哲學了。第二方面,哲學內部出現(xiàn)分化和融合。哲學從來都不被看作是鐵板一塊,就像自然學科的分化一樣。但哲學只有形態(tài)的區(qū)分,沒有按照形態(tài)來規(guī)定領域的區(qū)分。第三方面,新興分支學科大量涌現(xiàn), 如科技哲學、應用倫 理學等等。第四方面,哲學從對象化轉向內在化。西方哲學的觀念一直是對象化的觀念,所謂對象化就是科學化的觀念。其實西方的傳統(tǒng)從古希臘到今天都是沿著科學的思路 發(fā)展演變過來的。如今,本體論也好,認識論也好,我們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我們是把認識活動和認識對象化解在認識過程當中的。這四個方面大體上可以反映出新版西方哲學地圖的大致狀況。
看了“西方哲學大二論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