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專項訓練
高考歷史選擇題所占分值較高,而且考查的知識范圍廣,所以選擇題對考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專項訓練,僅供大家參考!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專項訓練(一)
24.商朝設立了“三風十愆”罪,是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游、畋(打獵);亂風四: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年高德劭、素孚眾望者之稱)、比頑童(愚鈍無知的人),合而為十愆”。這說明商朝
A官吏腐敗現象非常普遍 B.統(tǒng)治者推行以德治國
C政府對百姓加強教化 D.重視培育良好社會風氣
25.據《冊府元龜》記載:唐文宗時,“江淮人什二三以茶為業(yè)”;唐武宗時,鹽鐵司曾上奏說,“伏以江南百姓,營生多以種茶為業(yè)”。材料反映了
A氣候決定南北種植業(yè)差異 &唐代茶稅收入明顯增加
C農副產品市場流動性增強 D.南方商品經濟發(fā)展更快
26.據史料記載,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為藩王后必須離開京城,“不臨民,不治事”,非奉詔不得進京;清代諸皇子則酌封親王,可留駐京師,“內襄政本,外領師干”,形成皇帝在宗室親王直接簇擁下共同運作官僚體系管理國家的局面。明清這兩種分封
A背景相同 B.對象不同 C目的相同 D.內容相同
27.理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學家的思想影響,正如錢穆先生所說:“治宋必始于唐。”這說明
A宋代學者崇儒風尚盛行 B.理學思想融合久經磨礪
C.唐宋社會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學未能傳承佛教思想
28. 1902年,盛宣懷上奏清政府稱:外國商人在上海爭相開設工廠,導致棉花價格日益上漲,中國商人與外國商人之間相互傾軋,而中國商人財力單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則必定失敗。這一“上奏”可用以說明中國民族工業(yè)
A受清政府政策的嚴格限制 B受列強資本輸出的沖擊
C.在與洋商競爭中無利可圖 D.在國際市場中舉步維艱
29.孫中山根據西方社會政治學說中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鑄。他認為,“博愛和我們的民生主義是相通的”;是“人類寶筏,政治極則”;是“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之思想”。這反映出孫中山心中的“博愛”
A是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矯正 B.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C目的是贏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對大同社會美好設想
30. 1953年《選舉法》規(guī)定: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按照選舉權計算,即8個農民等于1個工人。1982年后,工農人大代表比例改為可以小于4:1,直至1:1。這種變化反映出
A 農民的政治意識在增強 B.改革開放解放了國人思想
C基層民主制度不斷完善 D.工農政治聯(lián)盟逐漸鞏固
31. 1956年,新中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147. 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于1953年和1954午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當時經濟結構遭到破壞 B.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高漲
C“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D.新中國的工業(yè)基礎薄弱
32.柏拉圖指出:遵守習慣和法律是掌權者的首要職責;習慣和傳統(tǒng)法是管理者必須掌握的真知識;尊重法律。他還提出要用法律來規(guī)制掌權者“有限所得與無限貪欲間的尖銳矛盾”。這說明柏拉圖
A尋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B.認為法律源自生活習慣
C最早提出權力制衡理論 D.把遵守法律作為美德
33.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在以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反映時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時,又特別重視繼承和利用在中世紀遭到摧殘的古希臘羅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為反對封建神學的思想武器。這反映出
A人文主義者反封建的軟弱性 B.古希臘羅馬文化有反專制色彩
C.文藝復興歌頌自然與人性 D.文藝復興摧毀了神學世界觀
34.美國情報研究室前主任希爾斯曼把美國政府稱為第一圈的政策制定者,政黨和利益集團屬于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新聞媒介則是政黨和利益集團爭取政治權力的輿論工具。據此可知美國
A人們擁有行政監(jiān)督權 B.權力實現了均衡分配
C.社會結構等級色彩顯著 D.權力的設置體現競爭性
35.英國學者吉登斯認為:“全球化是影響我們生活的主導性現象,我們不僅要把全球化理解為世界經濟的激烈競爭,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轉變。單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待全球化現象是一個錯誤。”材料說明全球化
A是一個心理認同的過程 B.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趨同
C應該全方位地進行交流 D.必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4.D 25.C 26.C 27.B 28.B 29.D 30.A 31.B 32.A 33.C 34.D 35.C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專項訓練(二)
24.內周初年兼并無數,封建制度遂發(fā)生大變革。分封同宗以樹屏藩,授土勛舊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與中央的矛盾 B.推動了西周政治文化的傳播
C.是西周穩(wěn)固統(tǒng)治的的重要途徑 D.加速了“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
25.兩宋時期,中國的民間茶葉貿易除了陸地向西的茶馬古道外,還可以通過官方港口從海
上直接運輸到東南亞、西非、北非,中國茶葉遠銷到58個國家。材料表明
A.農業(yè)的經濟地位在當時有所下降 B.兩宋時期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
C.兩宋重農抑商的政策有較大松動 D.兩宋政府重視與外域的經濟交流
26.黃宗羲認為,古者天子之位不傳子而傳賢,到了后來天子之位傳子,而自宰相以下無不
傳賢,天子之子不皆賢,可賴宰相傳賢以補之。他旨在強調
A.嫡長子維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擴大相權以防止專制的必要性
C.專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晚清恢復宰相制度的進步意義
27.蔡元培認為,民族文化如果能貢獻于世界者,重要兩個條件,第一應以固有文化為基礎,
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為養(yǎng)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經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觀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跡
C.對中國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對西方文化有絕對肯定之傾向
28.1948年5月5日,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內的各民主黨派代表聯(lián)名致電毛澤東,
響應中共號召,擁護召開新政協(xié)。該宣言發(fā)表的背景是
A.全面內戰(zhàn)揭開序篇 B.戰(zhàn)略態(tài)勢明顯轉折
C.內戰(zhàn)局勢己然明朗 D.北平即將和平解放
29.中國經濟轉型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起點是對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修補與完善。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標。2003年中國明確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這一過程可知,中國經濟轉型的特點是
A.不斷深入層層遞進 B.其有漸進性與階段性
C.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 D.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
30.觀察中國各類學校招生圖(單位:萬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A.國家對職教也逐漸較為重視 B.中國中等教育休系日趨完備
C.人們輕視職教的理念已轉變 D.中國精英教育的意識在淡化
31.古希臘政治家執(zhí)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對出兵西西里島,并向公眾陳說利害。然而公民大會
在亞西比德的煽動下,最終通過出兵決議。尼西阿斯雖不贊成遠征,但仍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大會決議。材料反映出古希臘
A.公民大會的實權遭到削弱 B.多數暴政毀滅了民主政治
C.民主權力行使有濫用色彩 D.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權利
32. “英國棉制品在英國本土直接與印度棉制品進行了竟爭,完全擊敗了其印度對手。英國
人還把其產品輸出到地中海。1820年到1860年間,英國棉紡織品在世界其余地區(qū)的銷售量持續(xù)上升。”材料中英國棉紡織品銷售量持續(xù)上升主要得益于
A.工業(yè)生產技術的革新 B.殖民霸權的確立
C.資本主義休系的建立 D.圈地運動的開展
33.沃爾特·李普曼說:“人們巳經發(fā)明了作出發(fā)明的方法,人們已發(fā)現了作出發(fā)現的方法。
機械的進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為有系統(tǒng)的、漸增的。”這種現象體現了
A.機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B.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已經完成
C.自然科學取得了巨大進步 D.科學的重要性顯著增強
34.蘇俄革命早期領導人加米涅夫說:“我認為列寧同志是不對的,他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已經結束。我認為它還沒有結束„„說資產階級民主制已喪失了實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還為時過早。”這番言論表明他
A.反對退出一戰(zhàn) B.贊同《四月提綱》 C.支持臨時政府 D.反對新經濟政策
35.下面是美國與里西哥1989~1998年貿易發(fā)展情況圖,由此可知《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訂后
A.使墨西哥步入發(fā)達國家行列 B.有利于北美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
C.使美墨形成了經濟優(yōu)勢互補 D.不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
24-25:CD 26-30:CBBBA 31-35:CADCB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專項訓練





上一篇: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訓練
下一篇: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