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 > 演講與口才 > 口才技巧 > 談話口才 >

      簡單實用的嬰幼兒心理學

      時間: 楊杰1209 分享

        我們都覺得自己是最愛孩子的人,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沒有重視他們的心里感受。不理解他們,怎么能說最愛他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簡單實用的嬰幼兒心理學,歡迎借鑒參考。

        1、父母的身教

        周三在社區(qū)醫(yī)院做志愿者的時候,有個媽媽正和我交流孩子練習走路的一些技巧,爸爸抱著1周歲的寶寶過來隨口問:

        “你這早教指導師是指導什么的?”

        “我研究0-3歲嬰幼兒心理,指導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心理活動?”

        我當時沒顧上和爸爸說,只是拿起了桌上的水杯(這個造型獨特的粉色水杯可是逗娃神器,一般的寶寶都能被“拿下”)去逗孩子。小寶寶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水杯,猶豫半天不敢拿。爸爸媽媽鼓勵她:“要嗎?阿姨給你摸摸。”孩子仍舊只是盯著水杯,不敢伸手。

        “媽媽,你摸一下水杯,給她示范一下。”

        媽媽伸手摸了一下,手還沒縮回,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孩子馬上伸出手一把抓住水杯!

        “這就是孩子的心理。”

        “和孩子說再多,比不上你們做個示范摸一下,馬上她就知道這個東西是安全的,可以摸的。”

        這讓我想起了一些抱怨自己孩子膽小的家長,說鼓勵了半天自己的孩子也不敢去和別人玩。我想請這些家長回憶一下,每當我們覺得孩子膽小的時候,你自己是站在孩子前面還是躲在孩子身后只顧把他往前推?也許大部分家長都是站在孩子身后,這時候您也許有千萬條理由:和別人玩是他的事情,我干嘛要走在前面;我一大人怎么可以和像個小屁孩一樣;都這么大了,還要家長陪,怎么這么膽小,將來怎么去面對社會,不行,就得讓他自己來……

        但我要替孩子表達一下他的心理:爸爸媽媽你都不敢去做的事情,為什么要讓我去做?但是如果你走在前面替我做個示范(比如和小朋友打個招呼),我也許就會生出無比的勇氣!

        2、情緒流淌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法”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它的內(nèi)容是: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并承擔自已所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后果,從中接受教訓。

        在養(yǎng)育孩子中很多時候效果很明顯,我的朋友就把這個方法用在了不好好吃飯的21個月的孩子身上:

        “今天中午因為妞妞不好好吃飯,我們餓了她一頓。下午睡醒問她餓不餓,肚肚癟不癟,她說餓,肚肚癟,(因為)不好好吃飯。”

        “剛一聽阿姨叫我們吃完飯,她就第一個喊“妞妞吃飯!””

        “吃美了嗎?”

        “還行,雖然還是邊吃邊玩,但起碼不敢任性地不吃了!”

        “別著急,再配合其他策略比如讓她自己拿勺吃,也許能增加吃飯的興趣,慢慢養(yǎng)成吃飯的好習慣。”

        這個方法有些家長說自己也在用,但效果并不明顯,為什么?

        首先,我們家長內(nèi)心并不真正希望后果(不好的結(jié)果)的產(chǎn)生。比如追著孩子喂飯的時候我們嘴里說:“我看你也不吃,我拿走了啊~”但孩子一停下來,或者稍微轉(zhuǎn)過頭來看一眼,家長就馬上又把勺子遞到了孩子嘴邊;或者孩子在玩開門關門時,家長威脅道:“小心,這容易夾手,疼!”但孩子還繼續(xù)玩,家長等了一會了等不下去了,一把抱起孩子“你這孩子怎么那么不聽話呢!”

        其次,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后果產(chǎn)生之后,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口而出說出一句“都告訴過你會夾手,怪誰!”

        受傷的孩子經(jīng)歷過疼,下次再玩的時候會非常注意,但家長的一句“怪誰!”馬上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理解他,如果是叛逆期的孩子,更會梗著脖子耍脾氣:我都已經(jīng)很難受了,你還這么說,你討厭!下次我還偏偏就要夾手!氣死你!

        但如果家長抱著孩子,同理孩子的痛,安撫孩子受傷的情緒,“媽媽看看,夾手了,媽媽吹口仙氣吧(感謝皮皮媽媽貢獻這么個好詞)。”孩子愿意哭,摟著他讓他哭,幫助他把受傷的不良情緒發(fā)泄完。

        當孩子情緒穩(wěn)定之后,幫助他分析原因“媽媽提醒過你玩開關門可能會夾手,現(xiàn)在真的夾手了,而且很疼,能告訴媽媽下次你該怎么做嗎?”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抽抽搭搭、略帶委屈地說:“不玩門了”。

        電視里夫妻吵架的橋段,本來很明顯的道理,但是在情緒暴躁的氣頭上,誰能聽進去?“媽噠,老子不蒸包子爭口氣,就算你有理老子也不服!怎么滴!”

        孩子也一樣,就這個道理!


      相關文章:

      1.幼兒心理學讀后感

      2.幼兒心理學電子教案

      3.兩歲十個月寶寶有什么心理特征

      4.3-6歲幼兒心理發(fā)展特征

      5.幼兒心理健康手抄報

      416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