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形勢與政策論文 > 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相較于政策的有效性而言,政策的穩(wěn)定性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范文一:中國對外貿易國別政策探討

        [摘 要] 本文在對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國別分析上采用實證的分析手段――聚類分析,即: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提出的國家保護主義指標,將保護貿易政策分為高、中、低度保護三類,并且對各類之間的關系又進一步作了結構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對策。

        [關鍵詞] 對外貿易;貿易保護政策;測度;國別

        [中圖分類號] F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3-0083-05

        [作者簡介] 卓 駿,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公平理論;

        吳凌鋒,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公平理論。(浙江 杭州 310058)

        一、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和對外投資步伐加快,一些貿易伙伴頻繁地對我國設置各種貿易和投資壁壘,以保護其國內產業(yè)和市場。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5年,共有18個國家(地區(qū))對我發(fā)起反傾銷、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63起,涉案金額21億美元。美國對我7種產品發(fā)起337調查,涉案金額約12億美元;對我2種產品發(fā)起反壟斷調查,涉案金額1.7億美元。此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對我貿易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凸顯。

        隨著我國在全球貿易市場份額的增加,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我國企業(yè)將面臨日趨嚴峻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huán)境。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要科學地進行分析。本文試圖從一個比較新的角度分析不同國家對外保護貿易政策的特征和強度,進而提出中國應該采取的國別應對策略。

        雖然關貿總協定(GATT)及后來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也于2001 年11月加入了WTO . 但是,WTO組織也是管理貿易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它一方面通過國際協定、政府間的協議、民間協商等方式,來控制價格,協調關系,以緩和各國間的貿易摩擦,即各國對外經濟貿易政策的協調;另一方面,各國政府通過國內立法,或通過雙邊、多邊協調,來干預和管理對外貿易??偠灾词故荳TO的成員國的政府,也會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對外貿易,實行保護主義政策。而各國貿易保護政策特點和程度,在不同的時期也會發(fā)生變化,對這些方面的變化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和分析。

        二、貿易保護政策測度的研究評述

        從現有的文獻看,對于某種貿易保護政策的測度已有深入成熟的研究,有關于測度關稅壁壘方面的指標,如:平均關稅率、加權平均關稅率、關稅實際征收率、有效關稅率等;也有關于非關稅壁壘方面的測度指標有:數量限制覆蓋率、非關稅壁壘覆蓋率、非關稅使用率等等。但是,如何從總體上判斷某國保護主義的程度的研究還不是太多。

        一個國家的保護主義強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這里既有經濟的因素,同時還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作者認為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IMD)創(chuàng)立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中的國家保護主義指標體系(NATIONAL PROTECTION-ISM)是值得借鑒的。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研究院每年6月出版《世界競爭力年鑒》(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來發(fā)布各個國家競爭力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通過評價各個國家支持企業(yè)國際競爭力的環(huán)境來評價各個國家的競爭力。IMD認為,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其企業(yè)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競爭。國家競爭力不能僅從GDP和生產率方面得出結論。因為企業(yè)要面對的競爭環(huán)境,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還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國家之間競爭是設定企業(yè)在最有效率的結構、制度和政策環(huán)境之間的競爭。因此,IMD認為,國家競爭力是國家創(chuàng)造一個使企業(yè)有競爭力的環(huán)境的能力。根據這一認識,WCY主要測定和分析國家在提供給在其內部經營的企業(yè)一個維持其國內和國外競爭力的環(huán)境。在這中間WCY有一組指標是用來專門測度某國的貿易保護程度的,雖然有些指標在不同的年份有一些調整,但在近幾年的報告中以下指標都在采用之列:

        國家保護主義(National Protectionism):指標數值大表示沒有阻礙外國商品及服務進口,反之表示相對阻礙了外國商品及服務進口;

        外國投資者(Foreign Investors):指標數值大表示可更自由獲得東道國國內公司的控制權,反之相對不能自由獲得東道國國內公司的控制權;

        公共部門合同(Public Sector Contracts):指標數值大表示向外國投標人更充分開放,反之則表示相對沒有向外國投標人充分開放;

        投資激勵(Investment Incentives):指標數值大表示東道國對外國投資非常有吸引力,反之則表示不具有吸引力;

        移民法(Immigration Laws):指標數值大表示不禁止本國公司雇用外國勞動,反之則表示要禁止本國公司雇用外國勞動。

        以上這些指標可以說與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貿易保護理論不謀而合,也符合貿易保護理論中國際收支論觀點:即實施保護主義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入手:1,對經常項目中的貿易賬戶進行管理,這需要對貿易活動進行干預,包括對涉及大量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以及公共部門合同的管理;2,對經常項目中的收益賬戶進行管理,這涉及到一些移民政策;3,對資本與金融賬戶進行管理,這主要對國際投資的管制和激勵政策。

        三、貿易保護政策聚類分析

        在這里按照作者曾經對貿易保護政策進行聚類分析的思路(卓駿,2002,2003),對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研究院2001年至2005年發(fā)布的《世界競爭力年鑒》(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所列的13個國家,以上面提出的5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首先我們將2001年至2005年的所有數據取平均數,見表1。

        由于是對國家類型的分析,我們采用觀測量聚類。參照作者在2002年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文采用K均值分類法對觀察量進行分類。為了充分利用所有國家的信息,并保證合并的類之間的距離呈單調增加的趨勢,在這里的聚類法選擇平均連接法。關于相似性測度,本文從距離越近,相似程度越高的原則出發(fā),在距離測度中使用聚類分析中用的最廣泛的歐氏距離平方作為類間距離。聚類分析的結果見表2、表3。我們可以看到類別1包括6個國家,他們分別是:加拿大、法國、德國、新加坡、英國和美國;類別2包括了4個國家:意大利、日本、韓國和俄羅斯;類別3包括了3個國家,他們是:巴西、中國、印度。

        從方差分析表(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5個變量中任意一個變量造成的類間均方(Claster MS)均遠遠大于類內的誤差均方(Error MS)。從概率值來看,5個變量使類間無差異的假設成立的概率遠遠小于5%,即使是移民法這個變量其p值也只有1%。因此,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參與聚類分析的5個變量能很好的區(qū)分類間的差異。

        從整個聚類分析過程分析,初始類中心由系統本身決定,分別將加拿大作為第一類的類中心,將日本作為第二類的類中心,將中國作為第三類的類中心(見表5)。初始類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是4.483。此次聚類過程執(zhí)行2次迭代后類中心的變化為0,迭代停止(見表6)。

        從表7最終類中心間的距離,我們可以看出各類間的距離明顯。根據表8――最終類中心的變量值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

        第一類屬低度保護模式,有6個國家:加拿大、法國、德國、新加坡、英國和美國。他們的各個變量值均在6.42-8.13之間,平均值為7.116,變異系數接近0.1。公共部門合同、投資激勵和移民法均低于平均水平,相對于其他變量移民法的數值最低。這說明雖然這些國家的保護力度較輕,但在移民的控制方面相對還是較嚴的,對本國企業(yè)雇傭外國勞動力有較嚴的限制,不過外國投資者的數值高達8.13,這說明外國投資者可容易獲得其國內公司的控制權。

        第二類屬高度保護模式,共有4個國家:意大利、日本、韓國和俄羅斯。他們的各個變量值均在4.72-6.57之間,平均值為5.272,變異系數為0.17,與第一類的國家一樣,公共部門合同、投資激勵和移民法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移民法只有4.77,說明這些國家對本國企業(yè)雇傭外國勞動力有較嚴的限制,但投資保護計劃的數值高達6.57位最高值,而且高于第三類中度保護模式的國家。這表明第二類的國家雖然保護程度較高,但對大多數國外投資方可以享受其投資保護計劃。

        第三類國家屬中度保護模式,有3個國家,而且都是發(fā)展中國家:巴西、中國、印度。他的各個變量值均在5.63-6.15之間,平均值為5.852,變異系數為0.0344,其中投資激勵為6.15明顯高于平均值,說明這些國家非常鼓勵外資投入。另外,國家貿易保護也略高于平均水平,也反映出這些國家對本國的對外貿易干預程度并不是太高。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第一類國家的保護程度雖然最低,但這并不意味這類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是自由貿易政策,因為還是存在著一定程度保護,而且這些國家大多數是發(fā)達國家,有著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他們的對外政策會對整個國際貿易體制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又以美國為代表,在IMD《世界競爭力年鑒》多年的排名中美國均排名第一,因此,他是我們主要研究的對象。第三類的國家主要是發(fā)展中國家,其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其對外政策會對國際貿易體制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中國對外貿易國別政策的選擇

        首先,要堅持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和符合國際規(guī)范的原則,遵守承諾,逐步與世貿組織所要求的國際規(guī)范并軌;確立適度貿易保護政策的保障原則,進行國際競爭要符合國情有利于發(fā)展中國的生產力,充分發(fā)揮國內市場機制在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中的作用,并與國際市場機制保持有機聯系。

        其次,在應對別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時,既應當考慮總體戰(zhàn)略,還應當根據國別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增強應對的針對性。

        (一)應對美、日、歐為主的發(fā)達國家貿易保護的對策

        1.應對日本貿易保護的策略。在我們的這次分析中,日本屬高度保護模式的國家。近年來,日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具體采取的措施為:加快知識產權和貿易關聯立法,加大進出口環(huán)節(jié)打擊侵權盜版力度;利用世貿組織規(guī)則的灰色區(qū)域設置貿易壁壘,如在保障措施調查上采取“明查實限”的拖延戰(zhàn)術對進口設置隱性障礙,對農產品進口設置多樣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日本實施貿易保護有著其深刻的政治經濟背景。從政治上來看,日本為謀求在亞洲的霸主地位,在亞洲內外,采取“內聯外交”的策略,運用各種手段打壓某些國家的崛起;從經濟上看,日本為了保持技術優(yōu)勢,不斷采用各種貿易壁壘,尤其是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別國產品進口。

        近年來,中日雙邊的貿易額在穩(wěn)步增長,我國對日本一直是貿易逆差,如2004年,我國貿易逆差為208.6億美元,2005年為164.6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發(fā)展對我國依賴性增強,而我國對日本的依賴性減弱。如我國對日本的貿易比重從1985年的23.6%降為2003年的15.7%,而日本則從1990年的3.5%增至2003年的15.5%。日本是我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從長期來看,我國可能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們應發(fā)揮優(yōu)勢,適時利用貿易救濟或其他手段,爭取主動。

        在中日雙邊經貿合作方面,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工作: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推動對日貿易結構優(yōu)化升級;加強對日發(fā)展研究,制定對日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以經促政”;積極引導日本對我國投資熱潮,重點提高引資技術水平;適時深化對日“走出去”,開辟經濟合作新途徑;加緊制定我國FTA能源戰(zhàn)略,在區(qū)域合作中保持主動;以合作促發(fā)展方式,緩和中日能源摩擦。

        2.應對美國貿易保護政策的策略。在我們的分析研究中,美國屬低度保護模式的國家,但是這是從總體、平均水平上來講的,其實中國與美國在某些行業(yè)貿易摩擦是非常激烈的。正如本文在前面論述的那樣,造成貿易保護政策的原因有時往往政治因素占主導地位,因為美國的反華勢力認為中國發(fā)展強大之后必然會謀求亞洲的霸主地位,所以,他們在經濟上不愿看到中美經貿關系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種思維方式激化了貿易保護政策的產生和實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貿易摩擦的解決。從經濟上來看,中國與美國的產業(yè)結構互補性很強,純經濟上的摩擦并不嚴重,但由于中美巨大的貿易順差,導致美國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等政策性層面頻頻向中國施壓。因此,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政治性因素”往往起主導作用,是從上到下(政府到企業(yè))方式產生的貿易摩擦。所以,應對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應當采用如下策略:

        (1)政治、經濟和法律手段并重、相互促進從而達到良性循環(huán)。因為影響中美貿易健康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經濟因素,有些則是政治、社會因素,如人權問題、宗教問題、環(huán)保問題、西藏問題、軍事問題等。美國采取的貿易政策,有經濟方面的考慮.但也強烈地受政治制度和意思形態(tài)方面的影響.美國貿易政策實際上是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結合.是政治舞臺上各種利益集團博弈相互平衡的結果。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下.各種政治主張.包括與貿易不相關的人權問題.都有可能在美國的貿易政策中得到體現。這也說明了中美貿易摩擦為什么牽涉到了從貿易到金融.從經濟到政治的廣泛領域。針對美國的不公平貿易立法,我國應制定相應的立法,根據國家法的原則,采取對等原則。如美國的201條款(保障措施)、332條款(普遍調查)、301條款(不公平貿易和授權總統進行報復措施)、337條款(知識產權保護)和美國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等。

        (2)要認識到中美貿易沖突的長期性和曲折性。在美國現有的政治體制下,貿易保護主義仍有其深厚的根基,但這并不能改變中美貿易向前發(fā)展的大趨勢。近年來,每當鄰近美國總統大選或者國會中期選舉.美國輿論界都要拿中國一些經濟、政治、軍事問題“說事兒”,實際上這主要是一種政治需要。等到政治氣候改變,很多言論又自動銷聲匿跡。所以,中美貿易之間的摩擦、困難、挫折甚至倒退是暫時的,雙方貿易關系通常是在經歷曲折后重新回到快速發(fā)展的軌道。

        (3)加強中美雙方之間政治經濟之間的合作。在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上,在確保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加強與美國的立場協調。在經濟問題上,如國際能源問題等加強磋商。在雙邊經貿合作方面,由于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不違背世貿組織規(guī)則的情況下,可以在某些領域優(yōu)先對美國實施市場準入,尤其在服務業(yè)的優(yōu)先開放上。

        (4)加強與當地商會的聯系和溝通,通過游說和公關等方式,影響美國的政治經濟利益集團。美國一些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都是先在商會內討論、收集證據、提出理由,當沒有反對意見時才向國會提交。而且美國的商會是對外開放的,我國的出口企業(yè)都可以作為會員參加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前了解案件動向。我國的商協會也應當與美國商會進行聯合和溝通。在美國,沒有商會的認同與背書,官員是作不了主的,這也是美國政治的一個特點。兩國商會之間充分溝通,對于減少貿易摩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和我國有貿易往來、在華投資的外商、學術界以及其他主張自由貿易、希望推動中美貿易發(fā)展的力量,對美國某些利益集團施加影響。這樣,借助美國國內力量推動貿易政策向有利于中美健康貿易的方向發(fā)展.這樣比等待一項貿易政策出臺后再去消極應對效果要好許多。

        3.應對歐盟貿易保護政策的策略。從我們的這次分析中可以看出,歐盟各國采取貿易保護政策的強度還是有差別的,如,法國、德國和英國屬低度保護模式,而意大利則是高度保護模式。從總體上講,我國與歐盟的貿易摩擦,以經濟和貿易本身的利益紛爭為主,而歐洲人對中國的貿易抵觸更多的是民間行動。因此,中歐的貿易摩擦是自下而上,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根據中歐貿易保護政策的特點,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認真研究歐盟內部利益的多樣性,以及不同國家在貿易保護政策方面的差異,與歐盟內部大國保持不同層級的經貿安排,與新加入歐盟的發(fā)展中國家加強“走出去”的合作,如在這些國家投資建廠等,成本既低,又能避開與歐盟的貿易摩擦。在處理歐美貿易摩擦時要注意區(qū)別對待,優(yōu)先安排與歐盟的全面經貿合作關系。

        (2)加強我國與歐盟在技術標準等方面的合作,以減少出口中遇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

        (3)我國出口企業(yè)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還應努力融入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實現企業(yè)和當地政府的雙贏,從而緩和經濟競爭導致的族群矛盾。要主動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參與當地相關行業(yè)協會,同當地企業(yè)、政府官員、律師業(yè)、會計師行、媒體、學校建立全面合作關系,成為當地社會一員。這不僅有利于加強溝通,避免或減少矛盾,而且有利于企業(yè)自身實現真正國際化發(fā)展。

        (二)應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的對策。在我們的分析中,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基本上屬于中度保護模式,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采取的貿易保護手段較為傳統。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統計,2005年,中國遭遇各類貿易救濟措施64起,其中發(fā)展中國家發(fā)起的案件超過60%,主要為土耳其、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等。發(fā)展中國家針對中國的的貿易保護措施正在逐步增多。中國企業(yè)在應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認清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在世界貿易中地位崛起的認識與態(tài)度。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體現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差異和全球化背景下競爭和開放的矛盾心態(tài)。另外,發(fā)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失業(yè)、貧困等共同的挑戰(zhàn),很多產業(yè)缺乏國際競爭力,對政府保護的依賴程度很高,對“中國制造”和“中國價格”心存恐懼。

        發(fā)展中國家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同樣也是有其復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僅有雙邊沖突,同時還有為爭奪第三國市場的激烈競爭而引發(fā)的摩擦。我國與發(fā)展水平相當的發(fā)展中國家(如土耳其、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等)的大部分貿易爭端也有這些國家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此外,我們還應當充分認識到我國與發(fā)展中國家在社會政治制度及經濟管理的理念、體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

        2.堅持以商業(yè)關系為主,無償援助為輔的經貿合作原則。充分利用互惠互利的商業(yè)關系具有靈活性高、見效快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點,發(fā)揮我國的比較優(yōu)勢,擴大貿易與投資優(yōu)勢。

        3.加強我國與非加太集團的聯系和合作,增進政策和利益協調。非加太集團77個成員國已形成了完善的運作機制,設立了秘書處。在包括世貿組織各種國際談判等的對外立場上,非加太集團經常一致對外。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與非加太集團有著廣泛的一致利益,應當加強與該集團的聯系和對話,在重大立場上保持協調和合作。

        4.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發(fā)展中國家一般在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能源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缺乏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可以在發(fā)展中國家投資設廠,避開貿易爭端;充分利用國際援助帶來的機遇,擴大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務和商品出口;加強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和人員培訓,以促進中國企業(yè)與當地經濟的共同繁榮;組織培訓項目,介紹我國發(fā)展經濟的經驗,這樣也有利于擴大和提升我國在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和地位。

        參考文獻:

        [1]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5. IMD Intl.. Lausanne. Switzerland.

        [2]Bhagirath Lal Das.WTO中出現的新問題及其對策[J]. 世界經濟,2000,(2).

        [3]Carbaugh. Robert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th Edi-tio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0.

        [4]Daniel M. Bernhofe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in a Vertically Related Industr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3). 1997.

        [5]Jones. Ronald W.. International Trade: Surveys of Theory and Policy. North-Holland. 1986.

        [6]Wong. Kar-yiu.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Factor Mobility. MIT Press. 1995.

        [7]武長海.應對貿易摩擦的國別戰(zhàn)略[EB/OL].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2006-07-28.

        [8]賈金思,等.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務[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9]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研究組.中國國際競爭力發(fā)展報告(2001)――21世紀發(fā)展主題研究[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0]陳家勤.國際貿易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范文二:中國國際貿易政策探析

        摘要:自中國加入WTO后,國際經濟競爭逐漸激烈,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國家保護主義也呈現出新的形式。面對各國對中國企業(yè)的貿易保護主義攻擊,中國必須制定一套正確的、有效的國際貿易政策,以維護中國企業(yè)、產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國際貿易;政策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64-02

        國際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使本國利益最大化、為促進本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實現本國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勵自由貿易的策略。國際貿易理論中,自由化國際貿易政策一直以來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世界上還沒存在一個國家是實行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他們大多是采取種種貿易限制措施甚至保護主義政策。針對世界上各國貿易限制政策及相應的保護政策,中國必須結合國際環(huán)境及制度,選擇符合本國國情、遵守國際準則、加強本國經濟實力的國際貿易政策。

        一、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競爭環(huán)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fā)展,面對世界經濟的新變化、新挑戰(zhàn)、新形勢,中國國際貿易面臨的國際競爭格局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對今后的競爭行駛有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fā)展,各種不利于中國國際貿易的因素在不斷滋生,中國國際貿易發(fā)展的道路仍然崎嶇、坎坷。

        1.國際市場及其制度環(huán)境相當嚴峻。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將面臨著全方位、多層次的挑戰(zhàn),首當其沖就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建立。中國不像亞洲“四小龍”,不能單向地直接向國際市場邁進,只能在逐步開放國內市場的同時進軍寬廣的國際市場。同時,中國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為中心而制訂的一系列國際貿易制度、準則,盡管這些制度、準則對像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并不完全合理。

        2.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出新的形式。當今國際經濟中,在貿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斷推進的同時,貿易保護主義也以各種新面貌涌現。國家之間的競爭開始與企業(yè)之間、產業(yè)之間的競爭結合起來,從而使得國際競爭格局變得愈演愈烈。新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往往打著保護生存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保障全球共同利益等旗幟,利用發(fā)展中國家跟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對發(fā)展中國加進行變相的貿易保護政策。對于這些新型的保護政策,其中,適用的最多的就是“技術壁壘”與“綠色壁壘”,發(fā)達國家的綠色壁壘沉重的沖擊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國內的出口企業(yè),其影響不亞于“反傾銷”案件的影響。自從中國加入WTO后,所面臨的國際競爭環(huán)境更加嚴峻,同時受本國經濟、科技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中國還沒用能力主動利用綠色壁壘來保護本國企業(yè)。因此,綠色壁壘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極大。技術壁壘主要是信息壁壘的應用,在國際貿易競爭中,發(fā)達國家經常性的對一些技術規(guī)則、制度或標準進行修訂,由于發(fā)展中國家技術上的落后、信息不暢等原因,往往在出口使遭遇技術壁壘,損失慘重。對于中國,目前遭遇技術壁壘最多的出口產品是農產品、機電產品、紡織品、化工產品和醫(yī)藥產品等。

        3.新經濟潮流呈現出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世界經濟呈現出新潮流,這為中國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新的機遇主要表現在發(fā)達國家先進的技術、設備的流入為中國現代化企業(yè)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及后備資源。通過網絡產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新的經濟運營和管理機制也相應的成立,同時中國企業(y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發(fā)展信息密集型產業(yè),或開發(fā)“信息―資本密集型”產品和“信息―勞動密集型”產品,從而開發(fā)出新的市場需求。我們還可以利用國際分工機制,發(fā)展新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yè),參與國際及地區(qū)分工,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墒?中國一旦沒有抓住這一機遇,也就必將使中國經濟在新的國際或地區(qū)分工體系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境況。

        4.國家干預與自由貿易化同步發(fā)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自由化也不斷的迅速發(fā)展,世界各國對國際貿易政策的制定呈現出自由化發(fā)展的趨勢,可調節(jié)的有限制的自由貿易政策在此時已成主流。但在同時,世界主要國家(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政府越來越卷入到國際貿易中去,要么公開的,要么秘密的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從而達到扶持和保護本國的企業(yè)的目的。世界各國政府在國際貿易上的博弈已經成為現代國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位。

        5.外貿企業(yè)的競爭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21世紀以來,國際并購潮流盛行,“新寡頭經濟”形成,許多行業(yè)都開始為不完全競爭市場,各國大型企業(yè)的全球性戰(zhàn)略眼光突顯。但現在,中國企業(yè)與外國的跨國公司的關系仍處在爭奪中國市場的合作階段??鐕静粩嗟脑谥袊M行大規(guī)模系統化的投資,使得中國已成為他們全球戰(zhàn)略思想中的一部分,他們將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國內競爭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同步發(fā)展,從而促使中國經濟更迅速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 使得中國外貿企業(yè)面臨極其惡劣的國際競爭環(huán)境。同時,經濟利益關系多元化的發(fā)展以及中國政策協調能力失利,也加劇了中國外貿企業(yè)之間和地區(qū)之間在國際貿易上的競爭,使得國內企業(yè)很難做到“一致對外”。再者,中國產業(yè)之間的相互融合、貿易結構的不斷重組以及利益結構的多元化,從而導致中外企業(yè)之間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控制,使得中外企業(yè)之間“敵友難分”。

        二、中國國際貿易政策選擇

        針對國際競爭環(huán)境的越發(fā)激烈化,中國國際貿易在坎坷中經歷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漸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去,使得中國國際貿易政策不斷趨于成熟,并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及國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國參與APEC運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也越來越趨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貿易不斷邁進,貿易政策措施的選擇也越來越具有針對性、規(guī)范性。

        1.在WTO體制下推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中國已是WTO成員,中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必須依據WTO這個開放型的自由貿易體制,必須在WTO所確定的原則、規(guī)則下推進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一般說來,WTO中對貿易政策及貿易行為而制定的準則、規(guī)范提倡的是使貿易自由化逐漸進行。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開放貿易制度。(2)建立并維護貿易環(huán)境的公平性。(3)采取規(guī)范的、透明的貿易調節(jié)政策。(4)允許WTO貿易政策規(guī)則以外的經濟事項發(fā)生。在實際貿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貿易政策部分的與WTO原則相沖突相違背的情況發(fā)生也是可以包容的。這些政策主要是:國際收支平衡、進口損害防御措施、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幼稚工業(yè)保護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貿易政策規(guī)則下,中國的貿易政策選擇主要體現在推進國際貿易自由化趨勢以及利用WTO的相關保護措施對國內市場、產業(yè)、企業(yè)進行適當的必要的保護。

        2.立足于本國的發(fā)展現狀,制定符合本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不同國家的經濟實力大不相同,因而對他采取的貿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個國家在制定國際貿易政策時,必須結合本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本國的具體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國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國行業(yè)遭遇外國貿易保護主義沖擊時, 比如反傾銷、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時,中國應適時地制定相關應對措施,加強貿易保護政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遭受貿易保護主義打擊最大的國家之一,因此,中國必須制定實時的貿易政策來應對各個方向而來的保護主義攻擊。如:利用爭端解決機構(DSB) 保障自身的權益、建立反傾銷應對機制等。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的WTO框架下, 國際上貿易政策的本質都是具有保護性的,并且在WTO 框架下的保護更具系統性、進攻性、合法性, 更難應對。中國加入WTO 后, 首先, 必須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中國利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貿易法律體系, 以保護本國市場和企業(yè); 第二, 由于國內各產業(yè)之間在中國加入WTO后各產業(yè)的利益分配存在沖突,因此,必須維護好、協調好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 促使社會的平穩(wěn)發(fā)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制定相關的行政法律法規(guī)措施。

        3.構筑中國非關稅壁壘保護體系。世界貿易組織在倡導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對非關稅壁壘的使用作了諸多禁止性規(guī)定??墒撬乃季S模式則是用規(guī)則、規(guī)范來消除貿易中存在的障礙,但同時它的規(guī)則、規(guī)范還允許在貿易中進行合理的保護。這些保護的手段主要就是非關稅性壁壘的措施。比如反傾銷、檢疫措施、技術標準、環(huán)境標準等等。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非常注重這些非關稅措施的應用。因此,中國也應該在WTO框架范圍內,巧妙地利用這些國際貿易中的保護措施,構筑起除關稅外的非關稅壁壘保護體系。

        (1)加強對非關稅壁壘保護措施的研究。要根據國際慣例和中國經濟貿易發(fā)展的需要,對非關稅壁壘保護體系的內容、結構、特征、出臺時機、相互配合以及透明性等,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當前特別要加強環(huán)境保護措施、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的建立和實施,嚴防外國不合格產品、污染產品以任何形式進入中國。(2)加強非關稅壁壘與關稅壁壘措施的協調和配合。隨著關稅稅率的下降,非關稅壁壘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外貿體制中關稅和非關稅的協調手段比較少,而且中國傳統的非關稅措施已不能適應目前的保護要求。必須抓緊時機制定既為世貿組織所允許、又起到對本國特定商品進行保護作用的新非關稅保護措施。在這方面,政府采購、反傾銷法等是切實可行而又極為必要的。

        三、結語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 特別是中國加入WTO過渡期即將過去, 世界各國的貿易政策對中國的發(fā)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為應對世界各國貿易保護政策的攻勢,中國必須結合國際競爭環(huán)境和本國實際國情、把握中國對外貿易的實質和方向制定一套正確的、有效的國際貿易政策,從而促進中國國際貿易進一步發(fā)展, 推動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廣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允貴.趨于中性化――加入WTO 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影響與貿易政策體系重構[J].國際貿易,2001,(7).

        [3]劉崇儀,丁任重.WTO 與中國經濟[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課題組.創(chuàng)新外貿管理與推進四川跨越式發(fā)展[J].財經科學,2003,(6).[責任編輯 張喜歡]

      中國貿易政策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1.國際貿易政策結課論文

      2.有關國際貿易政策論文

      3.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論文

      4.超保護貿易政策論文

      5.中國農業(yè)貿易政策論文

      6.中國對外貿易論文

      149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