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 > 新聞資訊 > 學習資訊 >

      辛亥革命是如何改變中國的

      時間: 碧瑤1194 分享

        辛亥革命的那段輝煌,是一場前無古人的革命,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們不畏艱辛、頑強勇敢的拼搏,為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辛亥革命是如何改變中國

        1911年10月10日,一群中華好兒女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短短幾個月,摧枯拉朽,封建君主專制迅速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民俗大變革,當時社會上的舊風舊俗,自辛亥革命起,徹底改變!

        01

        剪掉辮子 — 男人從此改頭換面

        1912年3月5日,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當時,革命黨人視蓄辮為清王朝的惡政,是滿洲貴族奴役漢人的象征。"剪辮文"規(guī)定:“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違法論。”

        那時候,各地都掀起剪辮風潮。有詩說:“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失去辮子,人們一時難以適應這種變化,于是,時興起戴帽子。名揚四海的盛錫福帽店就創(chuàng)建于1912年。據說,當時盛錫福日夜趕制帽子,仍然供不應求。

        02

        換新衣服 — 中山裝替代了小馬褂兒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總感到西服式樣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又不能充分體現(xiàn)中國人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于是,他以當時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為基樣,請裁縫設計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裝,上衣把立領改成直翻領,前身開四個口,裝上四個兜,每個兜上加一個“倒山形”的兜蓋;褲子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有一個大暗兜。

        這套新式服裝就叫“中山裝”。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實用、方便、美觀,衣兜里可以放鋼筆、筆記本等用品。中山裝很快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后來成為中國官方的禮服。

        03

        改稱謂 — 不再叫“老爺”請叫“先生”

        資產階級革命派要求保持著形式上的平等,而反對封建制度一切形式上的不平等。

        因此民國官民之間、上下級間、人民之間,如何稱謂,孫中山也非常重視,他在以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的命令中說:“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階級,何取非分之名稱。查前清官廳視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爺等名稱,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義無取焉。

        光復以后,聞中央各地方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嗣后各官廳人員相稱,咸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

        04

        不再跪拜 — 平等就是不要卑躬屈膝

        跪拜之禮,是一種舊的封建禮節(jié),反映了人格上的極不平等。而這種禮節(jié)和資產階級的人權說是不相容的。因此,在南京的各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即提出:廢止跪拜禮,規(guī)定普通相見為一鞠躬,最敬禮為三鞠躬。這一提議得到全體代表的贊成通過。此后,鞠躬禮便逐步流行開來。

        05

        不再纏足 — 女人終于可以大步走路

        1912年3月13日,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令內務部通飭全國各省勸禁女子纏足,"勸禁纏足文"指出:“當此除舊布新之際,此等惡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國本。”從此,女子纏足惡俗逐漸廢絕。

        纏足,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便有記載,不過那時只存在于個別“舞人”中。自五代南唐后主令宮人以帛纏足,舞蓮花中,由是人皆效之。而自宋以后,隨著綱常禮教束縛的加強,纏足便成為婦女應該普遍遵守的規(guī)矩。

        因此,放足也就成為婦女從封建桎桔下解放出來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此以前,雖有個別的志士仁人提倡天足,維新派也曾在許多地方設立禁纏足會,但像臨時政府這樣,自上而下大規(guī)模地禁止纏足,卻是歷史上沒有過的事。

        06

        公元紀年 — 采用陽歷與世界接軌

        孫中山當選大總統(tǒng)后,很快提出改用陽歷案。當時有人反對,說:孔子主張“行夏之時”。孫中山說:孔子是殷的子孫,他反對周歷,可當時又不能提出用殷歷,所以才主張“行夏之時”。

        我們的始祖軒轅氏以冬至為歲首,而現(xiàn)今世界流行的陽歷,以冬至后第十日為歲首,兩者相近,還是用陽歷比用夏歷好。最后,多數代表贊成孫中山的意見,通過了改用陽歷的提案。

        07

        不再三妻四妾 — 一夫一妻流行開來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宗法,帶來了婚姻觀念的變革。三妻四妾不再受法律保護,愛情至上成為年輕人的追求。中國人傳統(tǒng)的封建婚姻家庭觀點是現(xiàn)成的:包辦、買賣、強迫性質的婚姻;辛亥革命主張的婚姻自由。

        首先提出的就是愛情,婚姻成為自主感情的一部分,批判封建的貞潔觀,允許離婚。過去那種由父母安排的、媒婆介紹的、甚至買賣的、包辦的婚姻都廢除了,一夫一妻變成一種時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要求婚姻有自主能力,這個要求不僅要求男人,還要求女人。

        文繡與溥儀皇帝離婚的新聞,這是當時的頭等大事,轟動一時。一夫一妻和婚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婚禮從形式到內容也明顯接受了新式風習,人們把這種新婚俗稱作"文明結婚",并最終形成現(xiàn)代婚禮儀式的雛形。

        08

        男女無別 — 可以一起坐車還能牽手逛街

        舊時達官貴人、士紳商賈多以轎子“肩輿”代步,男女不同乘。辛亥革命之后,坐新交通工具成為時髦,男女同車而行亦為時髦,最終解構了轎子所形成的隱性社會等級秩序。

        當時的上海,“有乘各式汽車、馬車、電車者,有乘轎者,有徒步者,有男女攜手同行者,有男女同車左擁右顧疾馳而過者”。至此,雖有力挽舊秩序、護“輿制”官威者指斥為有傷風化,亦已無力回天。

        09

        改良新劇 — 女伶也可以參加公演

        辛亥革命期間,新劇是資產階級民主派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民國初年,孫中山揮毫書寫了“改良新劇”四個大字,促進了戲劇事業(yè)的發(fā)展。那時北京劇壇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的扮演,根本不許女人登臺演戲。

        天津離北京很近,由于它被辟為商埠,受西方文化影響,早在辛亥革命以前,那里就涌現(xiàn)出一批女伶。1912年,著名京劇演員俞振庭借改良新劇的東風,邀請?zhí)旖蚺娓熬┇I藝,開女伶在北京劇壇公演的先例。隨后,一批又一批的女伶進軍京城,給北京劇壇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一場偉大的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更改變了中國人!


      辛亥革命相關文章:

      1.簡述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2.觀看辛亥革命觀后感3篇

      3.20世紀初中國歷史事件

      4.必修1歷史第13課辛亥革命重點難點分析

      5.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手抄報圖片內容資料大全

      40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