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關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知識點介紹
高一歷史關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知識點介紹
高一的歷史會比初中的歷史會難學一點,學生需要花費一些的功夫去學習,下面學習啦的小編將為大家?guī)砀咭粴v史的知識點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歷史關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知識點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qū)域,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zhèn)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qū)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chuàng)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高一歷史關于從漢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變的知識點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漢朝
1.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習稱三公。
2.為加強皇權,漢武帝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zhí)行機構,稱為“外朝”。
3.漢光帝進一步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令的權利,使尚書臺成為決策和發(fā)號施令的中樞機構。
二、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有中書省、門下省,形成三省體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是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是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都為宰相。
具體分工為: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
作用:三省互相牽制和監(jiān)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影響: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
2.隋唐時期,在尚書省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此后歷史朝代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是最高的軍政機構,長官是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兩個機構和稱為“二府”。為制約宰相,增設參政知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
作用:削弱宰相的職權,以總攬皇權。
六、元朝
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
意義: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強皇權方面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記憶表格
朝代
統治機構
補充
漢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習稱“三公”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
唐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省下置:吏、戶、禮、兵、工
稱為六部
宋
中書省、門下省、樞密院
元
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漢朝
1.漢初在地方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各國,郡國二制并行。
2.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設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代表中央監(jiān)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3.東漢時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
4.東漢末年,州逐漸變?yōu)榈胤叫姓^(qū)。地方行政區(qū)由郡縣兩級變?yōu)橹荨⒖?、縣三級。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jiān)察區(qū)。唐肅宗時,逐漸變?yōu)橹葜系男姓嶓w。
2.唐朝中后期,地方軍鎮(zhèn)長官節(jié)度使越設越多,權力越來越大,發(fā)展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消減地方節(jié)度使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據局面的重現。
2.宋朝地方政權分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縣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地方設行中書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記憶表格
朝代
地方政治制度
漢初
郡國二制并行
東漢末年
州、郡、縣
隋初
州、縣
唐
道、州、縣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為路、府、州、縣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的統一。它的創(chuàng)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評價:(1-5積極作用,6局限性)
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fā)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
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權的基礎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監(jiān)督和考核。
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郡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高一必修一歷史的練習題
選擇題
1.小明喜歡看歷史劇《烽火戲諸侯》。這個歷史典故講述了西周時期諸侯國因信守義務,蜂擁而至勤王的故事。這個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郡縣制 D.禮樂制度
2.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qū)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
3.西周的宗法制是依靠 ( )
A.周王的封地來維系 B.母親的血緣來維系
C.父親的血緣來維系 D.姻親關系來維系
4.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 )
A.宗法制 B.郡縣制 C.君主專制 D.中央集權制
5.王國維 《秦郡考》考證秦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秦有46郡。這里的郡是秦( )
A.地方最高行政單位 B.地方基層行政單位
C.地方上的選官機構 D.地方上的監(jiān)察機構
6.《全球通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qū),每一行政區(qū)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這應是指( )
A.秦始皇推行郡縣制 B.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
C.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D.元朝在全國設置行省
猜你感興趣:
5.高一歷史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