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電池和電解池高考的知識
有關原電池、電解池的應用和原理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化學原電池和電解池高考的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化學原電池和電解池比較高考的知識點
化學原電池表示方法高考的知識點
原電池的組成用圖示表達,未免過于麻煩。為書寫簡便,原電池的裝置常用方便而科學的符號來表示。其寫法習慣上遵循如下幾點規(guī)定:
1. 一般把負極(如Zn棒與Zn2+離子溶液)寫在電池符號表示式的左邊,正極(如Cu棒與Cu2+離子溶液)寫在電池符號表示式的右邊。
2. 以化學式表示電池中各物質的組成,溶液要標上活度或濃度(mol/L),若為氣體物質應注明其分壓(Pa),還應標明當時的溫度。如不寫出,則溫度為298.15K,氣體分壓為101.325kPa,溶液濃度為1mol/L。
3. 以符號“∣”表示不同物相之間的接界,用“‖”表示鹽橋。同一相中的不同物質之間用“,”隔開。
4. 非金屬或氣體不導電,因此非金屬元素在不同氧化值時構成的氧化還原電對作半電池時,需外加惰性導體(如鉑或石墨等)做電極導體。其中,惰性導體不參與電極反應,只起導電(輸送或接送電子)的作用,故稱為“惰性”電極。
按上述規(guī)定,Cu-Zn原電池可用如下電池符號表示:
(-)Zn(s)∣Zn2+ (C)‖Cu2+ (C)∣ Cu(s) (+)
理論上,任何氧化還原反應都可以設計成原電池,例如反應:
Cl2+ 2I- ═ 2Cl- +I2
此反應可分解為兩個半電池反應:
負極:2I- ═ I2+ 2e- (氧化反應)
正極:C2+2e-═ 2Cl- (還原反應)
該原電池的符號為:
(-)Pt∣ I2(s)∣I- (C)‖Cl- (C)∣C2(PCL2) ∣Pt(+)
化學原電池吸氧腐蝕的控制過程及特點的知識點
金屬發(fā)生氧去極化腐蝕時,多數情況下陽極過程發(fā)生金屬活性溶解,腐蝕過程處于陰極控制之下。氧去極化腐蝕速度主要取決于溶解氧向電極表面的傳遞速度和氧在電極表面上的放電速度。因此,可粗略地將氧去極化腐蝕分為三種情況。
(1)如果腐蝕金屬在溶液中的電位較高,腐蝕過程中氧的傳遞速度又很大,則金屬腐蝕速度主要由氧在電極上的放電速度決定。
(2)如果腐蝕金屬在溶液中的電位非常低,不論氧的傳輸速度大小,陰極過程將由氧去極化和氫離子去極化兩個反應共同組成。
(3)如果腐蝕金屬在溶液中的電位較低,處于活性溶解狀態(tài),而氧的傳輸速度又有限,則金屬腐蝕速度由氧的極限擴散電流密度決定。
擴散控制的腐蝕過程中,由于腐蝕速度只決定于氧的擴散速度,因而在一定范圍內,腐蝕電流將不受陽極極化曲線的斜率和起始電位的影響。
擴散控制的腐蝕過程中,金屬中不同的陰極性雜質或微陰極數量的增加,對腐蝕速度的增加只起很小的作用。
猜你感興趣的:
化學原電池和電解池高考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