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分析論文(2)
語文學科分析論文篇三
學語文,歸根結底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們非常推崇語感教學,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王尚文先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語感,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素質。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不舉則目也難張。
怎樣培養(yǎng)語感能力呢?語感之“感”,源于語感之“語”,它是從言語交際中產生,并由學習者對言語對象的感覺積淀而成。此與所謂“操千曲而后知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道理是相通的。言語實踐是形成語感的決定因素,而朗讀這種言語實踐正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個有效途徑。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這個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更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感訓練。
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朗讀背誦在學習和教學中的運用。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沒有不重視朗讀背誦的,他們均把朗讀背誦視為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宋代朱熹在解答學生提出的如何學《論語》和《孟子》的問題時說:“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可也。”他還告誡學生:“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歷代名人大家無不具有很好的朗讀背誦功底。白居易讀書以至“口舌生瘡”方有大成;韓愈“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始成大家;漢代滑稽多智的多才之士東方朔在《上武帝書》中夸耀自己:“已誦四十四萬言。”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傳統(tǒng)就是以強調誦讀感悟為特征的。在現(xiàn)在看來,孩子們跟私塾先生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們不能由此而否定教學過程中朗讀背誦的積極作用。
以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為代表的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大家,在實踐中融匯了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和國外先生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國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理論和經驗。他們對朗讀背誦教學有獨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見解。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于摹仿,要熟練必須反復實踐。(這里說的“摹仿”和“實踐”,就包括要讀好“典范的白話文”)在我看來,現(xiàn)在的問題,至少以白話課文而論,不是講得太少,而是講得太多。語文大師的這些論述,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符合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墩Z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確實,言語的聲音形態(tài)對于表現(xiàn)主體的生命活動具有直接性,或者說是對語言的直接的感知,因此誦讀出作品的聲音形態(tài),玩味、揣摩語調與節(jié)奏,可以直接把握主體的情感、思想,而且這種把握是創(chuàng)造性的“對話”,符合現(xiàn)代閱讀理論。日本東北大學川曷隆太教授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人在朗讀時,70%以上的神經細胞參與大腦活動,超過默讀和識字,相當于大腦的“熱身體操”。如果長期堅持,反復練習朗讀,能強化學生的記憶和提高學生注意力,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增強學習效果。
沒有感性的認識就沒有理性的認識,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智力的發(fā)展有賴于記憶力的發(fā)展。沒有記憶力為基礎,分析、綜合、聯(lián)想、推理、評價、運用等全是虛空。不儲存信息,就談不上處理信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本來是十分容易理解的道理。事實已經證明,只分析語法、修辭特點,只記多少個語文知識點,只分析文章的內容結構和寫作特點是難學好語文的。當今世界不少研究語言運用的學者都指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研究純粹的語言形式和關系模式,只用形式化或代數化的方式研究語言系統(tǒng),確實難以解決使用語言的問題。只有加強朗讀背誦,培養(yǎng)語感,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特質準備為前提的,朗讀背誦就是語感形成的“特質準備”。學生在朗讀背誦時,可以調動多種感覺功能,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去感受文中的形象的不同屬性,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在腦海中再現(xiàn)作品中的人和物,形成對語言的直覺感知。反復朗讀、背誦,學生對這些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材料爛熟于心,容易勾起聯(lián)想,就能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進而內化為一種語文素質。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比較重視“講”,認為與其讓學生多讀,不如自己多講一些。其實,大多課文是淺顯的,學生完全能懂。況且語文學習是重過程而不重結論,正如古話所說“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把文章的層次、段意、中心思想這些結論,或者說這幾條“魚”送給學生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捕魚”能力。所以,與其多“講”,不如讓學生多讀讀,多念念,自己從朗讀背誦中去體會、去領悟。學生只有通過對課文的熟讀精思,才能領略文章豐富的內涵,欣賞到文章特有的美,從而提高語感,進而提高語言能力。這或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吧!總之,根深才能葉茂,要使開展語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語文素質落到實處,必須繼承傳統(tǒng)的朗讀和背誦的策略。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