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一學習方法>高一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時間: 淑娟4587 分享

      高中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目錄▼▼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怎么學好歷史的竅門

      歷史答題技巧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統(tǒng)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wèi)周王室,進行有效統(tǒng)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

      ②開發(fā)邊遠地區(qū),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局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jù)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zhàn)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用規(guī)定宗族內嫡庶系統(tǒng)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2)目的:

      加強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xiàn)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tǒng)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guī)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

      ◆◆◆

      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tǒng)一

      1.背景

      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tǒng)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tǒng)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tǒng)一)

      頒布秦律;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tǒng)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jù)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②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tǒng)一。

      ③有利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權,集于中央 中央大權,集于皇帝

      ②皇權至上

      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圣)

      創(chuàng)制皇帝專用稱號(朕、 制、詔 、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jiān)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jiān)督與制約的機制。

      >>>>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xù)在新建并的地區(qū)設郡縣

      ②秦統(tǒng)一后,通知區(qū)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

      第三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4.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jié)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褐袝?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

      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3.影響

      加強了君主專制

      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tǒng)治

      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

      >>>>

      二、內閣的創(chuàng)立

      1.原因

      減輕皇帝沉重政務,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

      2.形成與發(fā)展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奠基)

      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職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擬 批紅 (發(fā)展)

      明英宗——票擬制度化 (發(fā)展)

      明神宗——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 (頂峰)

      3.性質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內侍機構。

      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4.權力

      閣臣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還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

      三、軍機處的設立

      1.過程

      (1)清初(皇太極): 仿明制,設內閣,置六部(奏章票擬)

      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機要), 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設南書房(參與機務,起草諭旨)

      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南書房

      (3)雍正:為辦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上傳下達)

      2.特點

      簡 速 密

      3.職能

      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不得私自與官員交往

      皇帝召見,只能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軍機大臣按皇帝旨意將詔令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執(zhí)行

      4.影響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全國軍政大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

      第五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

      一、形成條件

      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

      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征,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

      3.經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新興工商業(yè)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

      (公民的定義:根據(jù)傳統(tǒng),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

      二、確立過程

      1.梭倫改革(奠基)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根據(jù)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qū)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zhí)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xù)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統(tǒng)治時期 (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

      (2)內容:擴大公民參政范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的權力;為參政公民發(fā)放津貼,鼓勵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

      >>>>

      三、評價

      1.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shù)人的民主

      3.進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民主氛圍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

      (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隱患。

      ◆◆◆

      第六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

      一、定義

      狹義:羅馬公民法

      廣義:通行于羅馬統(tǒng)治的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的法律制度

      >>>>

      二、發(fā)展演變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制定: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明細

      影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發(fā)展:公民法——萬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

      (2)萬民法

      背景: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xiàn); 商貿的發(fā)展,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許多新問題

      內容: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shù)乃痉ūU?/p>

      影響: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qū)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時間:6世紀

      過程: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tǒng)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

      作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

      三、主要內容

      1.類型

      形式:成文法 、習慣法

      結構:公民法 、萬民法

      2.核心內容

      保護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實質

      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四、作用

      1.維系統(tǒng)治

      (1)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jù),穩(wěn)定社會秩序

      (2)調整糾紛,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固帝國統(tǒng)治

      (3)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tǒng)治

      2.影響深遠

      (1)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

      (2)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現(xiàn)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

      (3)近代資產階級將其作為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

      第七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

      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shù)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

      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

      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jié)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

      三、議會改革

      1.概念

      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

      2. 原因

      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

      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

      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tǒng)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

      第八課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

      >>>>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松散的邦聯(lián)制,社會動蕩,經濟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tǒng)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lián)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lián)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聯(lián)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①國會由參議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②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③最高法院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掌握司法權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于防止專制的出現(xiàn))

      2.特點

      分權與制衡; 聯(lián)邦制 ;民主制

      3.意義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②體現(xiàn)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間 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wěn)定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局限性

      ①允許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埋下伏筆

      ②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美國的聯(lián)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

      兩黨對壘 交替執(zhí)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tǒng)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zhí)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jiān)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zhí)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5.局限

      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

      第九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fā)展

      >>>>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

      (3)1870年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

      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①行政權歸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tǒng)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偨y(tǒng)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②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為工業(yè)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條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

      19世紀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過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

      2.標志:1871年春,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3.內容:

      (1)君主立憲政體

      ①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tǒng)帥?;实塾袡嗳蚊夤賳T、召集和解散議會和決定對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內閣工作,是內閣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

      ③議會:是立法機構,分為兩院:聯(lián)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lián)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對政府沒有監(jiān)督作用。

      (2)聯(lián)邦制

      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一些自治權

      4.實質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專制是實,立憲是虛。

      5.影響

      (1)積極:推動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德國很快世界強國之列

      (2)消極: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軍國主義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

      ◆◆◆

      第十課鴉片戰(zhàn)爭

      >>>>

      一、鴉片戰(zhàn)爭

      1、爆發(fā)原因

      (1)根本原因

      國際:英國開展工業(yè)革命。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英國準備侵略中國。

      國內:清政府經濟落后,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直接原因

      走私鴉片: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禁煙運動: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借此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2、經過

      (1)爆發(fā):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2)擴大:1841年強占香港島,威逼廣州;清朝愛國將領海齡等抗英殉國

      (3)結束:1842年8月英軍入侵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戰(zhàn)爭結束

      (4)結果: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

      3、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 使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主權來說。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是一種倒退。

      半封建,是從社會形態(tài)來說。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tài)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陀^上是一種進步。)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

      鴉片戰(zhàn)爭前: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鴉片戰(zhàn)爭后:半殖半封社會,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包括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發(fā)生變化: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雙重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比較:

      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 領導階級 指導思想 革命目標

      舊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資產階級 三民主義 資產階級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4) 中國思想領域發(fā)生變化

      “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新思潮實質是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5)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1、爆發(fā)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強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擴大在華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拒絕

      2、經過

      1856年,英俊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1858年,英法聯(lián)軍進逼天津,與請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并簽訂《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主要內容:①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②賠償英法巨額白銀;③增開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zhèn)江等沿江十處為通商口岸;④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⑤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④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⑤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損害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返回目錄>>>

      怎么學好歷史的竅門

      閱讀教材目錄以把握整體知識框架,這是在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前提;閱讀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等,這是在微觀上把握歷史;閱讀正文中的小字、注釋和圖表,有助于對主體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最后這一點最容易被忽視。綜觀近年高考題,教材小字名義上是閱讀教材,不做考試要求,而實際高考大綱中卻強調把握知識體系,意即在知識系統(tǒng)中的內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題中總不斷出現(xiàn)小字部分內容。因此在閱讀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釋和圖表內容都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復習,完整把握歷史知識。

      閱讀中要抓住關鍵詞以認識歷史發(fā)展的程度、了解歷史事件間的相關聯(lián)系: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社會的改造經歷了“初步”、“進一步”、“徹底”等階段;如《九國公約》簽訂,“又要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將近代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階段性和相互關系發(fā)掘出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經歷了“相互爭奪-共同支配-日本獨占-共同支配”的歷程;抓住對比詞,以把握同類事件的個性和共性,如“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許多地區(qū)展開,美國、德意志、意大利、俄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抓住句中“不同方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幾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最終結果是一樣的。那么“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為何會有這種不同?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各國的特點;結果是一樣的,都“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本時期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要在閱讀中明確歷史結論中各點的邏輯關系,如中國古代史上科舉制的意義評價內容較多,正確的理解思路是:首先改變的是前代門閥壟斷仕途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有“抑制門閥的作用”;其次與九品中正制相對比,門第不高的地主知識分子也能入仕為官,“擴大了官吏來源”;第三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不同點在于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第四因主管科舉考試的是中央政府,改變了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把持人才選拔和官員任命權的局面,且選拔的大部分是有才能者,所以“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第五,這一制度“為歷朝所沿用,影響深遠”;第六科舉制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應付考試,而忽視實用性學問的消極影響。這樣從官吏來源(前兩點)到選拔方式(第三、第四點)再到影響(第五、第六點)就可以比較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了。

      第一,要理解記憶,不要單純地機械記憶。高中歷史理論性較強,抽象概念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理解歷史結論中每一句話的內在含義,每一層次間的邏輯關系。如世界近代史中“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評價,就要將四句話的簡短結論分解成:①地位“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標志“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其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又包括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貿易關系和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間的貿易關系。③積極作用“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這有利于世界各地區(qū)間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與相互促進。④消極影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商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國家控制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命脈,對它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掠奪”,這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在貿易雙方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必然會逐步加深雙方間的矛盾。

      第二,要在整體知識的聯(lián)系中記憶,不要零星孤立地記憶。歷史知識是互相聯(lián)系的,如因果聯(lián)系、并列聯(lián)系、對比聯(lián)系等。將歷史知識分類歸納在一起,形成知識鏈,記憶更深刻牢固。如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繁雜,最易記混記錯,但將其分為割地、賠款、通商、關稅、軍事和宗教等類別歸納記憶,則效果大不相同。

      一要正確分析歷史結論。如前所述。

      二要正確認識歷史問題。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評價問題,教材中并未明確表述,但在講秦漢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和鞏固過程中,在秦漢、隋唐經濟文化發(fā)展和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中,每分析其成因時都要提到國家統(tǒng)一強盛,強大的中央集權無疑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所以封建社會前期這一制度是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后期特別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文化專制,知識分子脫離實際,科技落后于西方,顯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整個社會進步,其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

      三要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橫向關聯(lián)與縱向歸類相結合。近年文科綜合歷史試題中每有一道歷史科材料題,有時問題涉及古代到當代幾千年,如2003年高考文綜第37題,從秦漢到國民政府時期的抗戰(zhàn),再到當今對長城的作用評價,歷史跨度非常大。又如04年春季高考題第37題考查了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及在美國的運用。此題時間跨度不大,都在17-18世紀范圍內,但卻涉及三個國家,這是一道橫向聯(lián)系題。同時圍繞三權分立問題對每一位思想家的觀點及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制度情況設問,每一知識點都必須有明確認識才能正確回答。此題體現(xiàn)了橫向宏觀與單個知識點微觀相結合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學會從宏觀角度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歸類歷史知識,整體宏觀與細點微觀相結合認識歷史。正確理解歷史知識還要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如辯證觀點、聯(lián)系觀點、發(fā)展觀點、階級觀點和實事求是觀點(又稱歷史觀點)。

      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準確的歷史知識,還要在做題中學會正確運用已有知識。

      有的同學自認為書讀得已經很熟,但一做選擇題就錯誤多多,這除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知識的原因外,還有不認真審題,不會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對號甄別判斷的因素。要做好選擇題首先要在閱讀題干的過程中,全面弄清問題中每句話、每一個關鍵詞語的要求,再在選項中逐一對號判斷即可順利找出正確答案。

      更多的同學是害怕做非選擇題?,F(xiàn)行高考題的非選擇題型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解析題,其次是簡答題。做材料題過程中建議同學們先從讀高考題入手,以高考題答案做典范,學習高考題答案的簡明扼要特點,然后再獨立做材料題。為節(jié)省做題時間,最好采取以下步驟:第一,先瀏覽材料梗概,確定問題的中心和主題,以求盡快集中注意力于問題中心。第二,仔細審閱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是什么,還有什么知識需要到教材中尋找和借用;第三步是組織答案,這也是同學在答題中出錯最普遍的,讀完題就依據(jù)材料和教材知識匆忙下筆,這時因下筆匆忙而思路不清,便會出現(xiàn)丟三拉四的毛病。所以在第三步千萬要記住,先整理一下思路,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樣使答案語言更簡明。俗語說:想得清的人才能說得清,而做題中想得清的人才能寫得清。想清楚之后再做答案,正所謂下筆如有神。簡答題答題過程與材料題相似,此不贅言。

      返回目錄>>>

      歷史答題技巧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答歷史題=有許多技巧下面這些是我的總結可能幫高中代科生提高歷史成績!是一般類型的單個選擇題,還是專題式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1、審清條件限制

      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

      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jù)歷史知識準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綜試卷中出現(xiàn)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

      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16、下列體現(xiàn)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是

      A、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B、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制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yè)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答。

      二、非選擇題(包括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

      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把握六種題型

      在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xiàn):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對六種題型做以簡單的闡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于教材中的內容根據(jù)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jié)、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lián)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xiàn)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lián)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xiàn)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返回目錄>>>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三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小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歸納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6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重點知識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

      49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