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學習方法>各學科學習方法>歷史學習方法>

      世界歷史知識點重點整理

      時間: 舒淇4599 分享

      歷史是中考的一門科目,想要學好歷史一定要先總結知識點。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硎澜鐨v史知識點重點整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參考閱讀哦!

      世界歷史知識點重點整理

      一、二戰(zhàn)后經濟強國

      1歐洲聯(lián)盟:①原因:①二戰(zhàn)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西歐國家迫切需要加強西歐各國間的合作,提高西歐的國際地位。②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的需要。(經濟因素為主)②聯(lián)合:1967年,歐洲共同體正式形成;1993年11月,歐洲聯(lián)盟建立。(性質:歐洲國家政治、經濟一體化的聯(lián)盟。)③作用:它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區(qū)域一體化進程,提高了歐盟各國的競爭力。現在,歐盟已成為世界多極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極,在國際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④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

      2、二戰(zhàn)后日本的經濟發(fā)展:1原因:戰(zhàn)后初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軍事化國策;美國的扶持;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fā)展,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推行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2結果: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大國;1987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3問題:日本經濟存在著嚴重的對外依賴性。容易受經濟危機的沖擊。

      二、蘇波戰(zhàn)爭

      1918年至1919年的俄國內戰(zhàn)期間,波蘭被視為一枚抵抗俄國布爾什維克與歐洲共產主義紅色浪潮的重要棋子,同時協(xié)約國各國也紛紛以保衛(wèi)本國利益為名派兵進入了俄國。1919年6月25日,協(xié)約國的最高委員會曾有過這樣一份聲明:

      為保護愛護和平的東加利西亞人的財產以及人身安全免受布爾什維克黨威脅,協(xié)約國最高委員會決定批準波蘭武裝力量的活動范圍延伸至奇布魯克河(加利西亞和烏克蘭的分界)。

      守衛(wèi)歐洲文明和基 督教價值觀免受蠻族入侵,也一直都被波蘭人視為天賦使命。這當然會使得波蘭人產生一種錯覺,讓他們誤以為協(xié)約國列強會在戰(zhàn)后支持波蘭在東加利西亞地區(qū)的利益。然而自身的命運若由他人來決定,顯然是不牢靠的。對協(xié)約國列強來說,自身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原則。

      1919年春,約瑟夫。哈勒將軍帶領著他在一戰(zhàn)末期于法國創(chuàng)建的"藍色軍團"返回波蘭與畢蘇斯基軍團組成新的波蘭國家軍。波蘭軍隊的實力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很大的補充,從1918年11月的6000人猛增至1920年7月的90萬人。胳膊肘硬實了的同時,也意味著不必全然看他人的眼神行事了。

      波蘭人將俄國內戰(zhàn)視為難得的契機,但這并不意味著波蘭人就可以完全不顧及列強的意見。法國方面明確表示支持波蘭人自己決定東部的事務,至于英國方面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聲音,當時身任英國戰(zhàn)爭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作為協(xié)約國干預俄國內戰(zhàn)的始作俑者,當然希望波蘭參與到反蘇維埃的陣營中來。但首相勞合。喬治卻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對于根據巴黎和會原則毫無爭議的劃歸俄羅斯的領土,如果波蘭仍然堅持保留,而布爾什維克政府又拒絕和平解決問題并由此訴諸武力,那么,英國政府若想在軍事和財政上支持波蘭,獲得本國民眾的支持的幾率微乎其微。

      對于俄國人來說,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必須喚起國際革命,必須從狹隘的民族革命轉向世界革命。"(列寧原話)為了面向全世界輸出革命的目的,布爾什維克在1919年的3月份成立了共產國際,這不得不使歐洲列強越發(fā)感到擔憂。在蘇俄領導人看來,邊疆地區(qū)的蘇維?;陵P重要。在蘇維埃俄國當權者對未來世界格局的構想當中,社會主義俄國和革命的西方之間又怎么能存留一片空白?而站在波蘭人的立場上來說,在原東部邊疆地區(qū)生活的波蘭族人口,雖然相對而言占居民比例很小,但生活在那里的波蘭人大多都是城市資產階級或地主階級,因此他們在該地區(qū)還是有不小的文化和社會影響力的。

      出于對"紅色革命浪潮"的恐懼,英、美、法等國不可能對發(fā)生在俄國的內戰(zhàn)視而不見。列強們最初是希望通過扶植俄羅斯境內的捷克軍團和高爾察克、鄧尼金等人來對抗蘇俄紅軍。以美國為例,在1919年等夏秋兩季就向鄧尼金提供了10萬支步槍、300萬發(fā)子彈和20萬發(fā)炮彈。然而事與愿違,在"白軍"的節(jié)節(jié)敗退之下,蘇維埃紅軍最終還是取得了國內戰(zhàn)場的勝利。

      此時的蘇俄領導人認為,在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紛紛失敗之后,亡我之心不死的協(xié)約國列強必定會尋求其它途徑來扼殺"紅色政權",可以想見的是,波蘭必將成為其有力的推手。而波蘭人當然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在經歷了123年的亡國之痛后,他們終于在一片廢墟上重建了自己的國家。過去的苦難更加深了他們渴望重現往日榮光的企圖,恢復全盛時期波蘭的版圖是纏繞在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因此畢蘇斯基領導下的波蘭軍隊的東進計劃,是為了實現對東部邊疆的領土訴求,而非推翻蘇俄政權。畢蘇斯基很清楚恢復舊俄帝國并不符合波蘭的自身利益。

      然而協(xié)約國并未考慮波蘭在東部邊界地區(qū)的領土要求。1919年9月25日,巴黎和會的波蘭事務委員會提交了關于波蘭東部邊界的最后報告,提出了一條臨時的東部邊界線。波蘭軍隊不顧巴黎和會的決定繼續(xù)向東推進,并竭力說服協(xié)約國相信波蘭要求的合理性,同時也想用既成事實促使和會承認波蘭的要求。

      畢蘇斯基轉而與烏克蘭人達成了同盟,波蘭方面承諾將1772年第一次瓜分前占領的烏克蘭領土歸還,作為交換條件烏克蘭必須承認波蘭在東加利西亞地區(qū)的利益。1920年5月,波烏兩軍同時向蘇俄發(fā)動了襲擊,很快蘇俄方面也予以了反擊。在紅軍南北兩路的合擊之下,波蘭軍隊毫無招架之力,他們只得放棄已經到手的維爾諾和比亞維斯托克,一直被驅趕到了利沃夫。無可奈何之下,波蘭向協(xié)約國尋求幫助,但他們無視了波蘭人的請求。一方面,早在1920年的1月份列強就曾表示不希望波蘭繼續(xù)戰(zhàn)爭,也不準備對波蘭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列強們主要是擔心波蘭在領土要求上毫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可能會促使蘇德之間達成政治和軍事聯(lián)系。另一方面,在共產國際的號召之下,各國的工人團體紛紛反對援助波蘭,例如但澤的碼頭工人拒絕為波蘭裝貨,英國的左翼人士還發(fā)起了"別動俄羅斯"運動。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更是在1920年7月"賠款協(xié)會"就討論德國賠償問題的會議上,嚴厲斥責波蘭人挑起戰(zhàn)爭,并要求波蘭軍隊西撤150英里。

      8月1日,在哈切夫斯基的率領下,五路紅軍直逼華沙,兵臨城下的波蘭首都岌岌可危。然而頑強的波蘭人還是創(chuàng)造了"維斯瓦河奇跡"。10月份,波蘭和蘇俄達成了停戰(zhàn)協(xié)議,1921年3月雙方在中立國拉脫維亞首都里加進行了和談,簽署了《里加條約》,自此,二戰(zhàn)前的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東部邊界終于確定了下來。波蘭成功得到了維爾諾、沃倫、以及東加利西亞的主權。

      波蘭在華沙戰(zhàn)役上取得的勝利阻止了十月革命的烈火向歐洲的蔓延,當時的西方社會評價畢蘇斯基"扶住了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三、國際反法西斯聯(lián)盟

      一、國際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建立:

      1、國際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美、英、蘇等國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法西斯,逐漸走向了聯(lián)合。

      ②建立時間:1942年1月,

      ③參加國家: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

      ④會議召開地點:華盛頓。

      ⑤建立的標志:《聯(lián)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⑥內容:各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lián)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

      2、雅爾塔會議:①目的:協(xié)調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②時間:1945年2月。③主要參加國: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④主要決議內容:打敗德國后對德國進行分區(qū)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同時成立聯(lián)合國。蘇聯(lián)答應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后參加對日作戰(zhàn)。

      二、最后的勝利:

      1、原因:國際反法西斯聯(lián)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援,協(xié)同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

      2、二戰(zhàn)的重要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

      3、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①時間:1944年6月6日。②標志:美英盟軍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③作用:使德軍陷入了蘇聯(lián)紅軍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之中。

      4、二戰(zhàn)的勝利:1945年4月,蘇聯(lián)紅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正式投降,二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爭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亞洲戰(zhàn)爭結束。二戰(zhàn)全面結束。

      三、二戰(zhàn)的影響、原因和性質:

      1、二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使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損失,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誕生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沉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2、二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和性質: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的。一戰(zhàn)后,德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滿足一戰(zhàn)后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qū)霸權,挑起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欲望,加速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③此外,西方大國采取的綏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對戰(zhàn)爭的爆發(fā)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性質:這是一場世界人民正義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

      3、二戰(zhàn)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原因:①、這場戰(zhàn)爭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聯(lián)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啟示:帝國主義是戰(zhàn)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

      四、民族獨立運動

      1、亞洲民族獨立運動

      中國、朝鮮、越南北部等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獨立。

      印度獨立后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推行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政策,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大力發(fā)展糧食生產,實現了糧食自給有余;重視教育和科學技術,在核工業(yè)和航天技術上也取得顯著成就。1998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11位。

      經濟發(fā)展的阻礙因素:人口膨脹,環(huán)境惡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復雜,官僚體制僵化,基礎設施落后。

      2、非洲獨立運動

      1952年,納賽爾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fā)動武裝起義,應被迫承認埃及獨立;

      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1960年,非洲17個國家獨立,故稱非洲獨立年。

      20世紀90年代前期,納米比亞獨立,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制度,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約500年的歷史結束。

      1994年,黑人曼德拉當選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人歐洲殖民者推行的種族隔離制度最終結束。

      3、拉美人民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斗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人民展開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77年,美、巴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收回運河區(qū)主權。

      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法蘭兩朝:薩利克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居住在萊茵河口,后遷至高盧地區(qū)的盧瓦爾河和塞納河沿岸(今法國北部地區(qū))。

      墨洛溫王朝(486-751):481年,克洛維成為薩利克法蘭克人的首領,486年在蘇瓦松戰(zhàn)役中擊敗羅馬軍隊,確立了自己的王權,定蘇瓦松為首都,開創(chuàng)了墨洛溫王朝。

      克洛維執(zhí)政期間的措施

      ① 將沒收的大批羅馬皇室土地分給親兵和大臣,同時又保存了許多羅馬大地產者,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法蘭克貴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階級 ② 剪滅政敵,統(tǒng)一全國 ③ 496年率3000親兵在蘭斯接受洗禮,皈依了__,511年,召開宗教會議,把教會變?yōu)榉饨ㄉ蠈咏ㄖ囊徊糠?④ 編纂《薩利克法典》418條,偷盜,殺人放火,不遵守國王命令都要受到制裁。

      法蘭克的封建化過程:

      第一階段公元6-7世紀法蘭克自由農民的農奴化和大地產的形成,土地私有造成了一個廣大的小自由農民階級,而天災人禍和封建主的壓迫又使得自由農民紛紛破產,將土地獻給大封建主以求保護,久而久之形成了依附農奴,封建大地產不斷擴大。

      第二階段是公元8世紀宮相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采邑連同土地上的農民的一起分封的,加強了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性。

      第三階段是公元9世紀世襲領地的出現,,查理大帝時代加速了公社成員的破產和農奴化,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查理廣泛授予他們“特恩權”,使眾多封建領地成為國中之國,加劇了封建割據,總之,自由農民的進一步農奴化,封建特權的興起,世襲領地制的出現,標志著法蘭克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化的最終完成。

      加洛林王朝(751-843):751年,矮子丕平在教皇的幫助下建立加洛林王朝。

      丕平獻土:

      為了報答教皇對自己爭奪王位的支持,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打敗了教皇斯蒂芬二世的敵人倫巴德人,并將奪來的一塊的土地(羅馬和拉文那總督區(qū))獻給教皇,這是歷史上羅馬教皇國最初的淵源。

      查理在位時期:

      ① 對外擴張,全盛時期除了西班牙的整個西歐 ② 加冕稱帝,教皇立奧三世于800年為查理加冕,授予他皇帝和奧古斯都的稱號 ③ 加強對內的統(tǒng)治,劃全國為98個郡,任命伯爵管轄,邊區(qū)設馬克,由邊侯管理 ,年滿12歲以上的人要宣誓向皇帝效忠 ④ 發(fā)展社會經濟,統(tǒng)一貨幣,限制物價,頒布有利于農業(yè)生產和管理的“莊園敕令” ⑤ 維護教會利益和神權統(tǒng)治 ⑥ 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事業(yè),“加洛林文藝復興”。

      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瓜分了查理曼帝國。

      西歐五國:

      英國:

      ① 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征服了不列顛,公元5世紀,羅馬人撤離。

      ② 公元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島,并先后建立了七個小國,稱為“七國時代”。

      ① 公元8世紀,在反抗丹麥人的斗爭中,七國聯(lián)合起來,有了英格蘭的名稱,阿爾弗列德國王統(tǒng)治時期,達到全盛。

      ② 1066年,法國諾曼公爵率5000人渡海進攻英國,在哈斯丁斯打敗英國軍隊,入主英國,諾曼征服加速了英國的封建化進程,威廉下令在全境內進行廣泛的土地調查,稱“末日審判”。

      ③ 1125年,反對國王約翰的貴族聯(lián)合騎士,教士,和城市市民發(fā)動叛亂,強迫約翰簽署了《自由大憲章》63條,教會有選舉自己主教的自由,世俗國王不得干涉;不經貴族會議同意,國王無權征稅;保障自由人合法的財產和權利;承認城市的自治權。,被譽為“英國自由的奠基石”。

      ④ 1154年,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1154-1399)。

      ⑤ 1258年亨利三世于倫敦召開征稅的大會議,封建貴族全副武裝來見亨利,提出了改革綱領“牛津條例”規(guī)定組成由15位貴族組成的貴族委員會,國王采取任何措施須取得他們的同意,1261年,亨利三世得到教皇的支持,宣布廢除牛津條例,挑起了內戰(zhàn),1264年王黨戰(zhàn)敗。

      ⑥ 1265年貴族西門·孟福爾召集一次全國性會議,除貴族外,每郡兩名騎士,每城市兩名市民參加,被認為是英國國會最早的原型。

      ⑦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為籌措戰(zhàn)爭經費,模仿1265年的模板召開一次新的會議,此后經常召開,確定了英國的國會制度,這屆國會被被稱為“模范國會”。1343年,國會又分上下兩院,上院由僧侶大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一直延續(xù)至今。

      法國:

      ① 843年,禿頭查理分得的查理曼帝國西部疆域逐漸演變?yōu)榉ㄌm克王國,987年休·加佩被推舉為國王,法國開始了加佩王朝(987-1328)的統(tǒng)治,諾曼底公爵,弗蘭德爾公爵,勃艮第公爵分割王國,僅保留國王名義而已。從9-11世紀法國一直處于割據狀態(tài)。

      ② 12世紀后,國王同城市結盟,開始了反封建割據和加強王權的斗爭,分為三個階段:

      A、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剝奪英國在法的全部領地,1214年又打敗了英國,法國從此成為西歐強國。

      B、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改革,加強國王法庭的地位,建立常備軍和貨幣統(tǒng)一制度。

      C、 同教皇的沖突,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對教會財產征收20%的所得稅,得罪了教皇卜尼發(fā)八世,教皇宣布廢除腓力的教籍,腓力則派兵至意大利囚禁了教皇,下一任教皇是法國人,教皇的駐地遷至法國小城阿維農,法王扣押教皇作為人質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農之囚”(1308-1378)。

      ③ 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開法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三級會議(一﹑僧侶 二﹑貴族 三﹑城市富裕農民),三級會議的召開在法國確立了等級君主制,是法國政治權力從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步驟,新興市民階級成為法國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德國:

      ① 843年,日耳曼路易分得查理曼帝國東部,逐漸發(fā)展為德意志帝國。

      ② 911年,薩克森公爵亨利被選為王,開始了薩克森王朝的統(tǒng)治(919-1254)。

      ③ 961年,德國國王奧托一世幫助教皇鎮(zhèn)壓了羅馬貴族的叛亂,962年,教皇在羅馬為奧托加冕,奧托建立的帝國稱為“神圣羅馬帝國”(包括今天德國和意大利中部,北部),但這個帝國有名無實,1806年為拿破侖軍隊所滅亡。

      ④ “主教授職權之爭”,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下令廢除世俗的授職權,德皇亨利四世針鋒相對,宣布罷免教皇,雙方沖突越演越烈,1077年,亨利冒雪在卡諾莎城堡外跪了三天哀求教皇的寬恕,教皇才恢復了他的教籍,史稱“卡諾莎覲見”,是王權屈服于教權的開始,1122年,簽訂“沃姆斯宗教協(xié)定”,所有主教由教士選舉,但皇帝和他的代表可以列席會議,發(fā)生爭執(zhí)時由皇帝裁決。

      ① 政治的分裂和王權的衰落,12世紀后,封建割據進一步加劇,1358年,查理四世頒《黃金詔書》,規(guī)定皇帝由七個教俗諸侯選舉產生,皇位虛懸時由薩克森公爵和萊茵伯爵攝政,教皇不得兼任皇帝,把德國封建割據的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來。

      意大利:

      ①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962年神圣羅馬帝國建立,先后遭受哥特人,倫巴達人,法蘭克人,拜占庭人的入侵,形成封建割據局面。

      ② 962年到1270年最后一次十字軍東征失敗,羅馬教皇與德皇的對抗成為政治斗爭的主流,經濟上城市興起和發(fā)達。

      ③ 1270到1494年意大利戰(zhàn)爭,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共和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斗爭,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佛羅倫薩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班牙:

      ① 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一帶建國到711年阿拉伯人征服,開始了封建化進程。

      ② 711年到1031年阿拉伯人統(tǒng)治時期,一度出現繁榮。

      ③ 1031年到13世紀下半期收復失地時期,1212年__王國(以卡斯提和阿拉岡為代表),在托羅薩徹底擊敗阿拉伯軍隊,這一收復失地的過程又稱為“再征服運動”。

      ④ 13世紀下半期到15世紀末,西班牙統(tǒng)一國家形成時期,1479年卡拉提和阿拉岡王國合并,1492年攻占了阿拉伯最后一個據點。

      世界歷史必背的知識點

      工業(yè)革命影響

      ①生活方面:出現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

      ②生產力: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

      ③社會關系方面: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階級,即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

      ④國際關系方面:資本主義最終戰(zhàn)勝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tǒng)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2日本明治維新的意義

      積極:使日本廢除了封建幕府統(tǒng)治,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

      消極影響:保留了封建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國家新威脅。

      3羅斯福新政

      特點: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中心措施:對恢復工業(yè),頒布《全國工業(yè)復興法》

      新政內容:整頓金融業(yè),恢復銀行的信用?;謴凸I(yè),頒布《全國工業(yè)復興法》。調整農業(yè),恢復農產品價格。興辦公共工程,減少失業(yè),刺激消費。進行社會救濟。

      新政的影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jié),開創(chuàng)了資產階級大規(guī)模干預經濟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渡過了危機。鞏固美國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基礎。但新政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4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1、在對外侵略過程中,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逐漸勾結起來。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2、1938年,慕尼黑會議強行把蘇臺德區(qū)割讓給德國。英、法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慕尼黑會議后不到半年,德國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3、1939年9月1日,德軍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不到一個月波蘭滅亡(二戰(zhàn)爆發(fā)的標志)。

      4、1940年6月,德軍進攻法國,法國將軍戴高樂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繼續(xù)抗擊德國侵略者。

      5、1941年6月22日,德軍襲擊蘇聯(lián),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開始。

      6、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于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擴大。

      7、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lián)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8、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使德國法西斯遭到致命打擊,成為蘇德戰(zhàn)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

      9、1943年,意大利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隨即對德宣戰(zhàn)。

      10、1943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會議。

      11、1944年6月,在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英、美盟軍從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zhàn)場。

      12、1945年,在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蘇、美、英三國的首腦在蘇聯(lián)的雅爾塔舉行會議,討論組建聯(lián)合國等有關問題。

      13、1945年4月,蘇聯(lián)紅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的戰(zhàn)爭結束。

      14、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的開羅舉行會議簽署《開羅宣言》,明確規(guī)定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全部歸還。

      1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二戰(zhàn)”的性質: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zhàn)爭,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

      5二戰(zhàn)后日本崛起

      (1)原因:①美國對日本進行經濟援助;②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③日本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④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發(fā)展規(guī)劃,⑤實行貿易立國,保持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xù)性。

      (2)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使日本、西歐與美國形成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

      (3)日本的崛起給我國的發(fā)展的啟示: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引進先進技術,注重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xù)性。

      世界歷史知識點重點整理相關文章

      八下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知識點之世界史

      當代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世界現代史知識點復習

      初中歷史知識點匯總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梳理

      歷史總復習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3)

      世界歷史知識點重點整理

      歷史是中考的一門科目,想要學好歷史一定要先總結知識點。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硎澜鐨v史知識點重點整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參考閱讀哦!世界歷史知識點重點整理一、二戰(zhàn)后經濟強國1歐洲聯(lián)盟:①原因:①二戰(zhàn)后美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154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