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 > 知識大全 > 知識百科 > 公共基礎知識 >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要點(2)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要點(2)

      時間: 謝君787 分享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要點

        1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可知論和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的基本立場。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進了科學的實踐觀和辯證法,闡明了認識的本質,解決了怎樣才能認識世界的問題,從而消除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實現了認識論的根本性革命。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消除舊唯物主義反映論所造成的認識脫離社會實踐的消極直觀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辯證法貫徹于認識過程,闡明了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運動的過程,消除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僵死不變的形而上學缺陷;由于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的引入對歷史發(fā)展和歷史意識問題作出了唯物和辯證法的解釋,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15、實踐及其基本形式

        實踐及其特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活動的基本特點是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1)生產實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其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2)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中最為主要的實踐形式是建立和調整生產關系的實踐活動,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和處理階級關系的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3)科學實驗:

        1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7、認識的辯證發(fā)展

        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表面現象的反映,是來自客體的各種刺激和主體的感知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的產物。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低級形式,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的特點。

        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主體運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維能力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形成對客體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具有間接性、抽象性的特點。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需要的條件:(1)必須把理發(fā)認識即理論同具體實踐相結合;(2)要將理性認識轉化為指導人們實踐的計劃、方案、辦法;(3)要將理論、計劃、辦法交給群眾,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必然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錯誤。

        在認識過程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是認識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

        18、真理和謬誤的相互轉化

        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主要分為兩種情形:(1)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和區(qū)別。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范圍內,是絕對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條件下,不同的范圍內,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謬誤也可能轉化為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又是相對的。(2)失敗和錯誤為正確的認識、為成功準備條件。

        19、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屬于認識范疇,是一種意識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其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陀^性是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的根本條件,是真理的本質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一個,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認識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實質上否認了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導致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

        20、真理的絕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客觀性和無限性。(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賴于主體的、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發(fā)展是無限的,絕對的。

        21、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條件性。真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神學史觀、英雄史觀、人道主義史觀屬于歷史唯心主義。

        23、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

        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構成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然物質基礎。

        生產方式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統(tǒng)一,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主要表現在:(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3)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和變革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更替和變革

        24、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總體反映,社會意識的構成可分為:

        按社會意識的主體構成: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

        按社會意識的結構劃分: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社會心理還可分為個人心理和群體心理,階級心理是階級社會中一種主要的群體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類社會十分重要的群體心理;社會意識形式是一種抽象化、系統(tǒng)化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形式的、自覺的社會意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意識形態(tài),在階級社會中,它們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另一類是各種自然科學以及一部分社會科學,它們本身沒有階級性,可為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階級服務。

        2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生產力對生產力具有決定作用,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形式和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體現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相對獨立性、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作用兩個主要方面。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那些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才構成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兩個部分。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機構、黨團、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制度和設施。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tài)諸種形式。

        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上層建筑的性質,直接受經濟基礎的決定,間接受生產力的制約。

        26、階級和階級斗爭

        階級的產生:剩余價值的出現,是階級產生的物質前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是階級產生的直接原因。階級對立的實質就是一部分人能夠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分析階級社會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

        27、國家、國體和政體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在本質上,國家是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

        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由于國體不同,先后出現過奴隸主階級專政等不同類型的國家。

        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相同國體的國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體。

        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只有根據國體才能判明國家的性質,政體對保證國家的性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國體是無產階級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看過“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要點“的人還看了:

      1.事業(yè)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復習方法

      2.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重點

      3.事業(yè)單位招聘公共基礎知識要點

      4.事業(yè)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復習

      5.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怎么復習

      119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