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析論文(2)
電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析論文
電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析論文篇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xiàn)狀出發(fā),探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270-0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隨著社會飛速的發(fā)展,大學生數(shù)量逐年增多,因而他們面臨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包括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yè)等等,大學生中心理不適現(xiàn)象日趨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緩解,常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沖突。因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指導作用,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建立心理教育課程群,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網(wǎng)絡培訓、遠程教學、短信督導、在線研討等形式的教學活動,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范圍,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超越時空界限的“大教室”。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與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增加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內(nèi)容。
一、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狀況總體是良好的,但由于學習、就業(yè)、經(jīng)濟等方面的壓力,部分學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個別學生甚至出現(xiàn)心理危機事件,引起社會的關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還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亟須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1]。
(一)建立合理的課程目標
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基本概念,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人的心理發(fā)展特征及異常表現(xiàn),掌握自我調(diào)適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diào)適技能及心理發(fā)展技能;使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自主意識,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diào)適或尋求幫助,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并適應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
(二)課程設計原則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yǎng)方案。作為當代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開設目的是為了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人格,以應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zhàn)[2]。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設計要遵循以下具體的設計要求:緊扣心理教育目標,結合學生實際,確立本學期心理教育的主題方向和單元題目。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狀況,確定每個單元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和課程目標,并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在確定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和具體,不能籠統(tǒng),泛泛而談,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選擇上,要注意年齡特點。教學過程的各個步驟,都要以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主線,不能偏離方向,同時要注意各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的銜接和過渡。教學準備要充分,要考慮好教學場地,準備好所需的教具和有關材料。
(三)課程內(nèi)容要與大學生活緊密結合
課程內(nèi)容的選取是落實課程目標、實現(xiàn)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核心與基礎。調(diào)查表明,大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需求因人而異,各有側重,在教學內(nèi)容選取上應注重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壓力應對是目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教學內(nèi)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教授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3]。
二、改進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學組織形式
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學多以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師生之間互動較少,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如何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師生參與體驗,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高校心理健康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弘揚學生主體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充分發(fā)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讓學生從“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體性、參與性的教學中習得知識,構建積極的心理,促進積極人格的生成,切實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4]。
(二)將團體心理輔導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建立和完善課內(nèi)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投身于各類活動之中,使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別重視課外教育與大學生自助體系的結合,多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陣地、印制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資料、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指導大學生成立心理社團組織、建立學生心理熱線電話和心理咨詢信箱、開通網(wǎng)上心理咨詢等形式,提高和增強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形式。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普及。設立班級心理委員,并建立學生朋輩輔導中心。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為同學們豐富心理健康知識提供了平臺。組織并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氛圍,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相互關懷與支持的意識,引導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根據(jù)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在不同年級學生中開展不同層次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沙龍活動、心理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素質(zhì)拓展訓練活動。如:在新生班級開展促進彼此相互認識、相互溝通、信任以及增強凝聚力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以帶動各新生班級朝積極健康方向發(fā)展;在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中開展以人際關系、戀愛、自我意識、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團體輔導;在畢業(yè)生班級開展以規(guī)劃未來和感恩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
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yōu)化心理品質(zhì),提高心理素質(zhì),增強心理調(diào)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同時有針對性地對需要幫助的學生(如環(huán)境適應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際交往障礙、交友戀愛挫折、考試緊張焦慮、求職擇業(yè)矛盾、人格發(fā)展缺陷、情緒調(diào)節(jié)失衡、生命意識缺失等)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大力開展有益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舉辦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團體訓練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強化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加深學生對心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心理素質(zhì)。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開展形式多樣、為期一個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發(fā)揮高校的引領作用。
(三)運用心理體驗式教學,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力求貼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同學們在學習心理知識的同時,掌握心理技巧和手段,疏解心理壓力,體會到放松和愉悅;還可以利用現(xiàn)有社會資源,聘請權威專家,舉辦有關心理知識的專題講座,利用這些補充教學形式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手段。
三、改革現(xiàn)有的學習評價方式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總結性評價,也就是期末考核的形式。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不夠精準,對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提高水平的考核也不顯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重在學生的體驗感悟和成長,重視學生從課堂知識中的所得、所悟、所感。因此,課程教學評估內(nèi)容應更加豐富和具體,評估應更加細化,主要包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心理調(diào)適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評估重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更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調(diào)適技能,在今后面對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情感危機等事件時能更好地處理和調(diào)適,有效緩解不良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對自身以及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和傷害。因而,我們在考察教學效果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獲得心理技能的水平,所以對這門課的評價應從原來單一測評教學結果的課程化考試,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評價。評價既要起到檢驗教學效果的作用,又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評估、過程評估和追蹤評估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填寫自評問卷,使用自評和他評、定量與定性評估等評估手段對課程效果進行評估,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教師授課情況進行評估,對自己習得心理知識的水平和程度進行自我評估,并且對教師的授課水平進行量化評估,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學意見和建議,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和幫助。學生真正的心理反應和成長才是教學效果最真實的評價,也符合我們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初衷[5]。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教育廳.關于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黑高工委聯(lián)字[2012]37號)[Z].2012-12-03.
[2]馬桂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12,6(17).
[3]劉海燕,寧淑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diào)查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9).
[4]勵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問題、特點與策略[J].銅陵學院學報,2009(5).
[5]楊春萍,劉峰.高校心理健康課參與式教學模式探析[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4).
電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