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丰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五月天亚洲欧美综合网_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精选

  • <menu id="29e66"></menu>

    <bdo id="29e66"><mark id="29e66"><legend id="29e66"></legend></mark></bdo>

  • <pre id="29e66"><tt id="29e66"><rt id="29e66"></rt></tt></pre>

      <label id="29e66"></label><address id="29e66"><mark id="29e66"><strike id="29e66"></strike></mark></address>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中必會歷史名詞解釋與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匯總解析

      高中必會歷史名詞解釋與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匯總解析

      時間: 慧良1230 分享

      高中必會歷史名詞解釋與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匯總解析

        高中歷史的名詞有很多,需要大家全部整理出來并且記憶,這工作量有點大,所以小編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必會歷史名詞解釋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禪讓制:傳說遠古社會,黃帝以后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

        3.賦役: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指歷代統(tǒng)治階級用強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實物、銀錢等;徭役即歷代統(tǒng)治者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役,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

        4、分封制:

        對象:貴族(受封的主體,封于富庶之地或戰(zhàn)略要地義務: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權利: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特點:層層分封,上下級有嚴格的隸屬關系

        5、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系的親疏來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系,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

        6、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指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虛設)九卿:眾卿、列卿之意

        8.郡國并行制:又稱郡國制,漢朝時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

        9.禁軍:帝王封建時代,帝王直轄,擔任護衛(wèi)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wèi)、親衛(wèi)、近衛(wèi)、御林軍等不同稱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它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zhàn)國以后是宰相。

        11、郡縣制: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たh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設縣或道。縣以下設鄉(xiāng)、里和亭。

        12.中書?。汗糯偈鹈?。封建政權執(zhí)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jiān),有監(jiān)、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jiān)、令。晉朝以后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fā)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宋元時期中書省設中書令和中書丞相,明清時期廢置。

        13、殿閣大學士:朱元璋即位后,廢除丞相。丞相被廢除以后,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于是他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后來,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14、明朝內閣:內閣是在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內閣非法定一級中央機構,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

        15、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

        16、南書房:南書房設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 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

        17、軍機處:軍機處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古代封建中央集權發(fā)展到了頂點。

        18、票擬權: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于票簽,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

        19、批紅:明朝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亦稱“批朱”。

        20.廢丞相制度:明太祖時,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是君主專制強化的重要表現。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城邦:由一個中心城市和其周圍的村鎮(zhèn)構成的,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2.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3.梭倫改革: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成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4.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個地區(qū)部落,組成十將軍委員會;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繼續(xù)擴大公民大會權力;實行陶片放逐法。

        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五世紀,執(zhí)政官伯利克里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并到達了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

        6.羅馬帝國:公元前24年-公元395年,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自斯巴達克斯起義后,羅馬進入軍人執(zhí)政時代,通過兩次“三巨頭執(zhí)政”,屋大維成為羅馬獨裁者,羅馬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7.習慣法:共和國早期,羅馬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權威和功用的便是當時人的習慣,保護奴隸制的剝削關系,鞏固奴隸主統(tǒng)治地位的習慣法。

        8.《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次年又制定兩表,作為補充,構成《十二表銅法》。這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維護了奴隸主利益和統(tǒng)治秩序,保護了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9.公民法:從公元前509年羅馬建國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tǒng)稱為公民法。它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

        10.萬民法: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開始,羅馬逐建形成了普遍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稱為萬民法。最初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后來逐漸成為調整帝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

        11.《民法大全》: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tǒng)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它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12.羅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七世紀的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法律體系。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1.英國議會:1265年,貴族,騎士和市民等召開的會議,為議會的開端。后來逐漸演變成上下兩院。上議院由貴族和教會代表組成,下議院由鄉(xiāng)紳和市民代表組成。

        2.“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他的丈夫荷蘭執(zhí)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tǒng)治英國。這場不流血的政變史稱“光榮革命”。

        3.《權利法案》:頒布于1689年,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體系?!稒嗬ò浮芬悦鞔_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4.資產階級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tǒng)治,以防專制獨裁。

        5.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點是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真正掌握國家權力的是代議制政府。

        6.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1832年,英國議會進行了選舉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7.責任內閣制:1721年,英國的責任內閣開始逐漸形成。責任內閣制簡稱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內閣成員是各部大臣。內閣成員集體負責,要與首相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是對議會負責。

        8.兩黨制:英國的兩黨制是英國議會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形成于19世紀前期。工黨和保守黨成為英國議會中的兩個最大主要政黨。

        9.邦聯制:剛獨立的美國是由13州組成的松散聯盟,地方政府權力大于中央政府,此制度叫做邦聯制。

        10.聯邦制:1787憲法確立美國的聯邦制原則,中央政府權力大于各州,但地方也保留了較大的自治權。

        11.美國兩黨制:形成于19世紀中期,“象”代表共和黨,“驢”代表民主黨。實質上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掩蓋資產階級專政本質的一種手段。

        12.三權分立: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國會)、司法(最高法院)和行政(總統(tǒng),權力中心)。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

        13.1787憲法:規(guī)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利。原則:聯邦制、三權分立、共和制和民主。

        14.《人權宣言》:于1789年頒布,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采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

        15.法國大革命:1789年在法國爆發(fā)的資產階級革命。統(tǒng)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往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16.七月王朝:又稱奧爾良王朝,為君主立憲政體,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1848年法國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國取代。

        17.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于1875年頒布,標志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

        18.《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4月~1918年)標志著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保存了很多封建殘余,但是它的頒布是德國社會的一大進步,對德國及其它亞洲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于1840年6月,也是中國近代史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2.《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產物,簽訂于1842年8月,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廣夏福寧上通商,與英國協(xié)定關稅。

        3.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引起的連鎖反應,內容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列強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與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權。

        4.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隨后法國加入戰(zhàn)爭。中國雙半化的程度加深。

        5.《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產物,與英法簽訂于1858年。條約規(guī)定:1.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2.賠償英法巨額白銀;3.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4.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等。

        6.《北京條約》:1860年,與英法分別簽訂。條約規(guī)定:1.承認《天津條約》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4.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7.金田起義: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起點。

        8.永安建制:金田起義后不久,洪秀全稱“天王”,指揮太平軍攻克永安,整頓建制,分封諸王,初步建立政權。

        9.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國都。

        10.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軍北伐西征并舉。此舉奪取了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國進入全盛時期。

        1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以平均分配為原則,將土地與財產平均分配,目的要實現“四有兩無”理想社會。具有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12.天京變亂: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秋,發(fā)生集團內部互相殘殺的血案,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13.《資政新篇》:1859年,天平天國頒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內政、建設國家的新方案?!顿Y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14.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年7月底,日本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zhàn)端。八月初,清政府迎戰(zhàn)。1895年初,日軍攻占威海衛(wèi),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清軍慘敗告終。

        15.《馬關條約》: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條約規(guī)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該條約致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6.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借口鎮(zhèn)壓義和團,聯合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義和團進行了天津、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八股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罪惡累累。

        17.《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zhàn)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與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由此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8、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農民愛國反帝運動,具有農民運動的落后、迷信、愚昧等局限性。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匯總解析

        選擇題答題技巧

        一、 題型特點

        通過歷史史實考察條件 原因 目的 結果 影響 意義 評價等,比較特點本質.

        二、高考選擇題的結構

        (1)通過現象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或實質

        (2)通過現象考引發(fā)現象原因、背景、條件和目的

        (3)通過現象考現象產生結果、影響、意義和評價

        (4)通過現象考查歷史現象對應的史實

        三、三項原則:

        1、材料至上:認真分析材料,抓句子主干,重點剖析關鍵字詞,明白材料的感情色彩和論述傾向。很多時候,一個關鍵字詞的正確解讀,便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2、看準設問:設問決定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剖析材料,更決定了該以何種方式來甄別選項。通常情況下,設問是開放性設問,即這體現了、這說明了、這意味著,此類設問是對材料至上原則的再一次肯定和強調,影響不大,也就不存在“看準”和“看不準”的區(qū)別了。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限制性設問和逆向性設問,如,這從本質上說明了、出現上述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或者是,這違背了什么、以下表述不恰當的是等等。對于這些設問,一定要看清楚,否則,極易出錯,也正是基于此,才設置了“看準設問”這一原則。

        3、推理嚴謹:首先要掌握基本的邏輯關系:因果關系、內外因辯證關系、量變質變辯證關系、整體部分辯證關系、偶然和必然的關系。

        接著便是要分清試題類型。試題分三類:閱讀理解類、知識運用類、邏輯推理類,對于第一類試題,基本不需要相關的歷史知識,主要考查學生們的漢語言理解能力,因此基本上不需要結合所學知識,這類試題在12年和13年高考中較多出現,但并不是當下高考的發(fā)展趨向。第二類試題則側重于考查考生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當試題對知識的依賴程度較高時,如果沒有相關知識,是很難做出來的,這便凸顯出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符合高考試題的考查目標,即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的考查。第三類是前兩者的綜合,但思維難度要超越前者,更加側重于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

        嚴格來說,推理是無處不在的。只不過前兩類試題,邏輯關系比較簡單,只有第三類試題特別凸顯對邏輯關系的考查,學生們也大多是因為邏輯關系不清而失誤。

        四、三項能力

        1、閱讀理解能力:完整、準確、合理地獲取和解讀信息,并利用所獲得的信息來甄別選項。

        2、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材料信息來確定時空范圍,并由時空范圍確定當時的宏觀背景,在宏觀歷史背景的指導下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同時,明確這一時空范圍內的一些常態(tài)因素,并巧用常態(tài)因素來排除不符的選項。

        3、邏輯推理能力:利用材料或背景知識來進行基本的邏輯推理,排除不符邏輯的選項。

        五、選擇題失分主要表現

        1.審題有誤:忽視題干所給時間(時期)空間限制、不清設問

        2.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3.歷史基礎史實掌握不牢固:如歷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徹,不能把握本質內涵;階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等

        4.歷史基礎能力較弱:知識的比較和遷移能力欠缺

        5.歷史邏輯推理能力欠缺:如:歷史事件因果關系與結果混淆;不能準確區(qū)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等等。

        需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時間 2、把握設問關鍵詞3注意材料主旨,看選項是否符合主旨信息

        六、選擇題解題三個步驟

        1.看題干:

        時間、空間、中心詞、問題類型和語氣。

        (1)時空呈現方式

        顯性呈現 隱性呈現:

        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稱、專有名詞、歷史事件等。

        (2)關鍵詞或材料主旨

        簡述秦漢開始的選官制度如何體現“公天下”的?

        (3)問題類型:考背景、考本質、考影響、考對應史實。

        2.辯選項:

        表象、背景、本質、影響、干擾項。

        3.想基礎:聯系基礎知識,精確點擊。

        4.題干語氣如有轉折遞進,考查重心一定在轉折遞進部分。

        5、注意專有名詞、特殊地名、特定名稱、特殊名稱、特殊圖片

        七、做選擇題遵循的幾個重要原則

        1.非絕對原則:題干中某個選項非常絕對,一般來說是錯誤項。

        2.最近原則:與平常所知道的相關原理最近接的選項為正確項。

        (1)考根本目的:統(tǒng)治者采取某項政策,從根本上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

        (2)以時間為突破口:①由題干所給特殊時間聯系對應重要歷史事件相關知識。②題干中所給時間往往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此時可考慮與所給時間最近的我們熟悉的時間及所對應的事件。

        (3)考查對外政策的出發(fā)點:一個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出發(fā)點是國家利益。

        3.全面原則:指的是選項中能全面反映題干意思就是正確選項。

        4.相似原則:四個選項如果有兩個或三個意思相近選項,一般來說這些選項是應予以排除的。

        5.對稱原則:亦稱映射原則,指的是選項內容必須與題干內容或核心對應,即點對點,面對面,重心對重心。

        6.比較原則:題干中有比較項目,可考慮選項中的比較選項,否則不考慮。

        7.材料至上原則:選項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果斷排除。

        8.選項原則性錯誤:

        1、無關,離材料信息較遠,基本沒有體現。

        2、有關,但只是對題干的再描述。,沒有作答設問。

        3、不符。具體分為4種,不符合材料具體信息,不符合設問要求,不符合相關史實,不符合邏輯。理解到位,推理嚴謹,只要發(fā)現一個不符,便可直截了當地將其排除。

        9.注意平時做題后的反思、總結。

        我們做題經常做完就渴望對答案,對完答案就沒事了。其實我們應該去思考和總結,錯誤的問題,我們應該去反思錯的原因,是思維、還是心態(tài)、還是基本的知識不到位。對于做對了的我們應該好好研究好的習題,因為我們知道知識的考察點一般是不變,變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這次對了這個問題,下次類似的問題會對嗎?

        選擇題答題技巧:

        1.注意將材料提供的新情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調動已學知識來理解分析題干與選項。

        2.注意看關鍵詞。(而且,但是,然而)

        3.注意看標點符號。(… 。;“” () 等)

        4.注意看后半句話。(往往是題眼)

        5.注意看設問角度。(尤其是否定式設問)

        6.注意看選項的表述是否符合正確,是否與題干相關,是否曲解題意,是否出現了絕對化詞語,是否出現三個同質選項。

        材料題解題技巧:

       ?、侔捶终尹c,10分找5點;

       ?、陲@性信息找完找隱性信息;

        ③ 根據材料全方位提取有效。

       ?、?史學科研究基本方法: 從材料出發(fā);

       ?、菔穼W科常用的解決問題方法 解讀 —復述 —概括

        材料中的表面信息(顯性信息)是可以直接閱讀或觀察到的信息,而深層信息(隱性信息)則是把表面信息與已知的有關信息相聯系,做出正確推理才能得到的信息。

        1、先看設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和限制語、答案來源,把大問拆成若干小問,按分找點,再帶著問題閱讀材料。

        2、讀材料:長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閱讀材料時要注意材料標題、引言、出處、所給的時間等信息。尤其是材料出處放在材料前面,答題是肯定有用。括號-注釋;分號-并列;省略號-兩頭不可省。注意從材料的開頭、結尾、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

        3、提取信息時要一個句號一個分號的提取,提出有效的(設問中的定語…的),去除無效的,提完顯性信息,再分析隱性信息,按分找信息點。

        4、作答時要最大限度地(顯性信息、隱性信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及試題所涉及的教材內容。題干中給出“依據材料”,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處理材料時注意:同類的要概括,能夠對應教材知識的要對應。不能抄原文要處理材料。

        5、用詞要準確、規(guī)范、邏輯嚴密,要有文科功底。

        6、答案要保證卷面“四化”(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工整化)。

        1、忌先閱讀材料再分析問題

        2、忌對材料“一掃而過”,匆匆忙忙直接憑感覺答題。

        3、忌單只依靠材料答題,要緊密結合所學內容,“知識遷移”。

        4、忌答非所問,辭不達意,雜亂無章;

        5、切忌寫一大段,沒有要點序列,讓閱卷老師滿卷子找點。

        啟示:

        1.材料解析題能夠體現歷史學科特點,通過閱讀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及歸納總結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準確理解題意要求。

        2.材料完全脫離課本,采用全新的信息,并規(guī)定不得直譯和摘抄原文。這就增強了閱讀理解材料和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

        3.運用歷史的語言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由表及里,就是探尋事物背后所蘊含的多層次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此及彼,則是尋求此事物與彼事物或彼事物與此事物的聯系。

        4.采用新的評分方法——層次評分;對題意的理解分析要求提高。

        5.在學習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基本的歷史事實和基本的歷史聯系,找出事物(史料)之間的聯系,通過對史料的分析,透過現象進入事物的本質。

        6.要針對所學習的知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等類問題。

        7、思維啟示:平時學習和復習時要注意訓練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題時要按照題目的要求科學的組織答案。


      高中必會歷史名詞解釋與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匯總解析相關文章:

      1.高考歷史答題模板與歷史名詞解釋對比

      2.高考歷史高分必備答題技巧及思路

      3.2019高考文綜歷史考場答題技巧分析 高中文科歷史有哪些答題方法

      4.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5.高中高考歷史專題熱點例子解析

      74166